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千里鹰望远镜质量怎么样,以及千里鹰望远镜60*25怎么样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望远镜能看多远
望远镜
望远镜能看多远?相信这个问题应该是大多数人最关心的问题,不少人对此问题的理解存在误区 “望远镜能看多远”这一问法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的肉眼就是一台光学仪器,肉眼可以看到254万光年以外的仙女座大星云,但是看不见距离地球最近的太阳系外恒星比邻星(4.2光年)。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吧,说一个光学仪器能看多远是没有意义的,只能说多远能看最清,或者最远能看多清晰。
望远镜是一种利用透镜或反射镜以及其他光学器件观测遥远物体的光学仪器。利用通过透镜的光线折射或光线被凹镜反射使之进入小孔并会聚成像,再经过一个放大目镜而被看到。又称”千里镜”。
望远镜的第一个作用是放大远处物体的张角,使人眼能看清角距更小的细节。望远镜第二个作用是把物镜收集到的比瞳孔直径(最大8毫米)粗得多的光束,送入人眼,使观测者能看到原来看不到的暗弱物体。1608年,荷兰的一位眼镜商汉斯·利伯希偶然发现用两块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受此启发,他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望远镜。1609年意大利佛罗伦萨人 伽利略·伽利雷发明了40倍双镜望远镜,这是第一部投入科学应用的实用望远镜。
经过400多年的发展,望远镜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观测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望远镜能看多远的倍率误区
选择望远镜有很多比倍数重要的东西,例如出瞳直径,视场。并不能以倍数为唯一标准。因为倍数超过望远镜规格所允许的标准的话清晰度反而会下降。例如物镜直径为50毫米的望远镜,一般来说倍数也不应该超过50倍。事实上,一台8-10倍的望远镜足以满足我们大多数使用要求了。
由于大众对望远镜的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往往盲目崇拜更高的望远镜倍数,于是一些劣质产品故意将倍率标注为几百倍甚至上千倍来误导消费者。其实衡量望远镜威力的指标是通光口径,例如提到世界著名的天文望远镜人们往往说口径几米,而不说几倍。因为我们的眼睛不可能看清成像比视网膜的视神经细胞更小的东西,根据计算人眼的视角分辨率为60〃。在一定的物镜口径下,无限的增大视放大率也不会看到更多的细节,是没有意义的。按照瑞利准则:望远镜的分辨率与通光口径成正比,由此推算出望远镜的口径如果是60厘米正常放大倍率应该是23倍。如果放大倍率高于正常倍率,不会提高分辨本领。通过综合考虑,望远镜的倍率可以等于通光口径(厘米)。而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放大倍率超过20倍的望远镜很难手持无依托观测,因为你甚至能感觉到被放大的自己的心跳产生的抖动。而那些劣质望远镜的实际放大倍率一般不超过六倍。目前世界各国军队装备的望远镜的流行倍率则为七倍。
简单说来,望远镜的视放大率等于物镜焦距和目镜焦距之比。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眼睛不可能看清成像比视神经细胞更小的景物,而人眼的视角分辨率为60″。在一定的物镜口径条件下,望远镜的衍射分辨率一定,单纯增加视放大率也不会看清更多细节,只会降低主观亮度,所以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上,望远镜的各个参数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约束的,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如果非要说望远镜能看多远,可以这样预估一下,在同一时刻,如果你肉眼能够看清300米处的人,那10倍的望远镜可以看清的目标:10X30X通光率。
于无声处述说百年波澜壮阔——解读《百家中国博物馆文物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读书者说】
作者:李媛媛(中央编译出版社副编审)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一百年的光辉历程。这个百年,是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写就的百年;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充满艰险的百年;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失误后拨乱反正、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的百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百家中国博物馆文物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李万万编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而历史的生动,往往能够从众多遗存的文件手稿、书信报刊、历史照片、艺术作品、建筑遗址之中有更为深切的体验。虽然这些文物的主人已经渐行渐远,但它们并未随时光逝去,而是静静地矗立在博物馆中,等待后人的想起,呼唤人们的记忆。钱穆先生有言:“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对很多人而言,历史书中的时间、事件和过程,虽然客观但少了几分情感,而《百家中国博物馆文物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一书则要发掘这些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表达我们的温情与敬意。
红色文物,不仅记载着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传递着深刻的革命道理,还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传承着伟大的革命精神。在《百家中国博物馆文物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作者以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为线,将珍藏在中国博物馆中的红色文物甄选串联起来,构成了一条鲜活多彩、生动具体的时代人物群像和革命历史长廊,从决胜千里的战场风云,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再到日新月异的时代华章,于无声处诉说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风华。通过这一件件厚重的文物,辅之以精当的党史解读,让我们在回顾、触摸历史的同时,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从中探求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轨迹,触摸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汲取能够鼓舞我们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思想伟力。
《共产党人》创刊号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造。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到“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从“邓小平视察深圳时所乘的丰田中巴车”到“‘复兴之路’展陈”,这些文物从一个个侧面反映了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志愿军使用过的望远镜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的党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这是党的风骨和品质。从“泸定桥的铁索链”到“志愿军使用的望远镜”,从“焦裕禄用过的雨伞雨衣”到“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标志,在这一非凡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回望党的百年,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从“党成立后的第一部党章”到“毛泽东陕北期间穿的毛衣”,从“刘青山、张子善贪腐案件的文献”到“‘八项规定’(文本)和‘万廉柱’(雕塑)”,这些文物代表了党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成为永远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矢志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从“《三大纪律八个注意说明》”到“绣有‘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锦旗”,从“《全国免除农业税》邮票”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这些文物从一个个侧面反映了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从而能够克服任何困难,能够无往而不胜。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从“遵义会议开会的长方桌和挂钟”到“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成员合影”,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纪念邮票”,这些文物从一个个侧面反映了党如何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从而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如何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从而战胜一切强大敌人、一切艰难险阻。
《百家中国博物馆文物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由党史研究专家、博物馆专家携手打造、精心编写。该书是一座行走中的红色博物馆,成为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部选材新颖、视角独特、史料准确、可读性强的党史学习普及作品,也是博物馆工作者和党史工作者共同献给党的二十大的一份心意。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它是百年党史的浓缩。在书中的一件件红色文物里,历史更加鲜活、人物更加立体、精神更加真实、信仰更加坚定。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30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