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网荒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以及皇家皮匠皮鞋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荒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以及皇家皮匠皮鞋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毫发之间廿五谈

 

[原创首发]毫发之间廿五谈

李郎杰

“折迁”,应为“拆迁”。折,右部为斤,可组词曲折、折服、折纸、折腰等;拆,右部为斥,可组词拆迁、拆除、拆线等。

“工业卷”,应为“工业券”。工业券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城乡购物用券。卷,可组词卷发、卷起、答卷等;券,可组词证券、奖券、债券、工业券、购物券等。

“新盈”,应为“新颖”。盈,可组词盈利、充盈、盈余等;颖,可组词新颖、聪颖、颖慧等。

“军徵”,应为“军徽”。军徽与军旗一样,都是军队的标志与象征。“徵”是“征”的繁体字。徵,可组词徵兵、催徵、徵取等;徽,可组词帽徽、军徽、徽章等。

“昐望”,应为“盼望”。昐,音分,日光之意,被淘汰汉字。在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国发2013[23]号文)已没有这个字了。盼,可组词盼望、期盼、企盼等。

“次递”,应为“次第”。次第的意思是排列的顺序,挨个、依次,如“次第入场”:。递,可组词递交、递增、快递等;第,可组词第一、门第、次第等。

“神洲’,应为“神州”。“洲”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水中的陆地,如长沙的橘子洲、武汉的天心洲;二是指大陆,如亚洲、欧洲、澳洲;“州”是我国的一种行政区划,秦代以前我国有九州,东汉时划为十三州。今天凡带“州”字的地名的由来,多与古代的州名有直接关系。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洲,可组词非洲、五洲、洲际等;州,可组词广州、扬州、兰州、贵州、神州等。

“扦曲”,应为“插曲”。扦,音千,可组词竹扦、扦子、扦插等;插,可组词插曲、插入、插话等。

“八角搂”,应为“八角楼”。搂,提手旁,可组词搂抱、抖搂、扒搂等;楼,木旁,可组词楼房、楼阁、楼下、八角楼、吊脚楼等。

“柱着柴棍”,应为“拄着柴棍”。柱,木旁,可组词柱子、柱石、台柱等;拄,提手旁,可组词拄拐、拄杖、拄撑等。

“慌谬”,应为“荒谬”。慌,可组词慌张、惊慌、慌忙等;荒,可组词荒谬、荒地、荒芜等。

“慕春时节”,应为“暮春时节”。慕,可组词羡慕、爱慕、慕名等;暮,可组词暮春、暮光、暮色等。春季的末期,农历三月称为“暮春”。

“绘萃”,应为“荟萃”。绘,可组词绘画、描绘、测绘、绘声绘色等;荟,可组词荟萃、芦荟、荟聚、文化荟萃等。

“文化内函”,应为“文化内涵”。函,可组词函数、函授、公函等;涵,可组词涵养、内涵、涵洞等。

“柔眼”,应为“揉眼”。柔,可组词柔美、柔光、怀柔等;揉,提手旁,可组词揉搓、揉肩、揉眼等。

“度假修闲”,应为“度假休闲”。修,可组词修改、修复、修养等;休,可组词休闲、休整、休息等。

“贫脊之地”,应为“贫瘠之地”。脊,是人和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瘠是身体瘦弱,土地不肥沃。脊,可组词脊梁、脊椎、脊背等;瘠,可组词瘠薄、贫瘠、瘠壤等。

还有,“生死一博”应为“生死一搏”;“己道别”应为“已道别”;“那来哪么大的勇气”应为“哪来那么大的勇气”。这些内容以前已谈过了,在此不再展开赘述。

2019.3.23.

*

责编:方迎欣《白浪情》

 

恭俭胡同的名人与旧事

恭俭胡同位于北海公园北门东侧,地安门西大街路南。这条胡同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曾是明代内官监所在地,内官监是明代内廷二十四衙门之一,职掌土木瓦石、油漆、婚礼、火药等诸作坊,业务十分繁杂。清初,这里始名内官监胡同,光绪末年讹为内宫监胡同。1911年后定名为恭俭胡同。因为明代时这一带聚齐了内官监相关的作坊,这些作坊也演化成胡同名,比如“油漆作胡同”、“大石作胡同”、“米粮库胡同”等。

恭俭胡同里冰窖改成的餐厅 资料图

毓逖与齐白石(右)

叶君健夫妇与作家韩素音(左)

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板桥

如今,该胡同内还有东西走向的恭俭一巷、二巷,直至五巷,在这里能寻找到明代的遗存。

明代郑和曾在此“办公”

历史上,明代太监郑和是“靖难功臣”,后得到了永乐皇帝朱棣的赏识和重用,就任内官监太监,相当于皇家工程局局长,正四品官员。文字记载,当年恭俭胡同一巷就是内官监署所在地。在这一带还有一座真武庙。陶金教授在《中国道教》(2007年2期)中曾介绍:“内官监真武庙,位于景山后街内官监胡同,今恭俭胡同北口的西楼巷内。明万历年建,当为原内官监宦官所立。”真武庙原址后建有“祗园寺”,为清乾隆年间的私建寺庙,如今,这里保存完整,且挂有“西城区普查登记文物”的标牌。从今天实际距离看,真武庙距恭俭一巷的内官监署不足百米。

郑和在内官监就职期间,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其实,郑和与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祖上曾是北京市的“市长”(元朝燕京宣抚使);郑和的“办公室”在恭俭胡同;其居住地现在叫三不老胡同(郑和原名马三保,其居住地明代称“三保老爹胡同”,清代为“三不老胡同”),这条胡同在今德胜门内大街路西,出东口往南就是平安大街厂桥。不难想象,当年郑和“上下班”路程并不太远。

在恭俭胡同五巷,留有明清年间遗存的冰窖。古代冰窖分为两种:官办冰窖和民办冰窖。官办冰窖多为砖石砌筑的拱形地下冰窖,民办冰窖则皆为挖掘土坑,窖穴贮冰。现如今,民办冰窖早已无处可寻了,官办冰窖还有三处保存完好。即:紫禁城内皇家冰窖、北海公园东门外的雪池冰窖以及恭俭胡同的恭俭冰窖。

近年来恭俭冰窖华丽转身,成为一家主题餐厅。借助恭俭冰窖的历史,餐厅吸引了一大批中外旅游爱好者。食客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认识了古时原始冰窖的本来面目。恭俭冰窖为半地下拱形结构建筑,大厅是冰窖的外室,到冰窖内室要经过一个小门,走下数阶楼梯方能到达底层,类似于今天的地下室。内室分为两个厅,一个被改造成大餐厅,另一个用来存放餐饮物品。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恭俭胡同曾是内官监所在地,在这几百米长的胡同中,明代修建有五座寺庙。自南向北分布着火神庙、三官庙、大马关帝庙、真武庙及素云观。位于恭俭胡同43号的三官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据传该庙是郑和的供奉之所。清光绪年间太监张兰重修,后为私人购置。三官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如今这座建筑格局保存完整。

恭俭胡同18号院即为大马关帝庙遗址,如今这里已是住满居民的大杂院。在住户自建的小房间空隙中,大殿顶上的黄琉璃瓦若隐若现。据老街坊李大妈回忆说,当年的“大马关帝庙”里供奉着关公、周仓、大红马等雕塑,旁边还有战鼓、军旗和刀枪等,庙宇森严,煞是吓人。那时候小孩子不听话,大人就会吓唬说,再不听话就把你放到庙里去。

李大妈一家1945年住进来时该庙没有僧人,庙属于陈姓太监(当时约60岁)的家庙,他本人不在院中住。他的弟弟和弟媳住在院里,负责收租。当时关帝庙正殿和土地庙正殿外,其他房间都已租给皮匠、织布厂工人、洋车夫、说书人等各行业的人,李大妈一家当时住在关帝庙正殿东侧的两间耳房中。

恭俭胡同南口有明代建成的火神庙,是专为内官监管辖的油漆作、花炮作、米粮库等作坊的仓库祈福而设。火神庙前有小石板桥,清代时被称为西板桥。民国时,将西板桥南侧的马路称为西板桥大街,直至1965年更名为景山西街。

西板桥是内金水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金水河流出北海经过的第一道桥。这座古桥是2017年8月什刹海街道在拆违过程中发现的,桥面下覆盖着一层古旧的石板。随后,相关部门对该桥及河道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此处正是历史记载中小石板桥所在地。考古报告显示,石桥和河道均具清代特征,推测明代起桥与河就已存在,清代重修。

清代护军统领开“杠房”

如今的恭俭胡同8号院,各种后建的小屋挤满了院落。虽然院落已“密不透风”,但这座三进四合院的规模和气势还在。这座院落的主人曾是清光绪帝护军统领爱新觉罗·毓逖,其长孙爱新觉罗·启骧(雍正第九代孙)是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

毓逖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进入陆军贵胄学堂学习,成为第一期学员,毕业后任护军统领。溥仪被逼出宫后,先去了天津,又到了长春。后来,毓逖拒绝了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的邀请,留在京城。辛亥革命后,那些王公后裔、皇亲国戚断了俸禄,大多因缺少劳动技能而贫困潦倒,有的甚至坐吃山空,最终沦为乞丐。

毓逖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不得不想办法谋生。他想到,自己的先祖弘昼生前喜好丧仪,在家中办丧宴、听丧乐,甚至还将棺材摆于堂上。1927年,毓逖在地安门外皇城根下买了几间房,开了家“信成杠房”(旧时用于出租殡葬用具和提供人力、鼓乐等的铺子叫杠房)。毓逖坐镇,儿子恒业操办具体业务。当年为皇室护军统领、袭“奉恩将军”爵位,且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毓逖,为了生存,不得不开杠房,与“死人”打交道,也是万般无奈之举。

因为杠房可遵从满、汉两族风俗承办丧事,信成杠房在当时的北平口碑尚好。满清遗老以及达官新贵的丧事,均请信成杠房操办。诸如,摄政王载沣(溥仪之父)、国民政府检察院高友唐、沁王府王爷及福晋、奉系军阀富双英、“祥贵人”谭玉玲等人的葬礼都是由信成杠房操办。最值得记述的是,1933年,毓逖带领杠房众人,舍身将李大钊葬至万安公墓的义举,为世人津津乐道。

新中国成立后,毓逖的晚年生活也比较安逸,他一直住在自己的院子里,毓逖性格耿直、待人热情且博学通达,平时街坊邻居称他为“毓四爷”。当年与毓逖为邻居的于洪达回忆说,毓逖老爷子和蔼可亲,也特别爱帮助街坊四邻。他小的时候,毓逖大宅院的西边有座假山,与北海公园东墙相邻,山上长满了花花草草,他们站在土山上,能望见北海夹道和北海城墙。院子的土山下还有一口甜水井,街坊们都吃那口井的水,街坊来挑水时,毓逖老爷子不收一分钱。

“外交小院”与“将军府”

1953年,作家叶君健与夫人袁茵省吃俭用用三百匹布买下了恭俭胡同3号院。叶老曾回忆说:“我刚搬进那个胡同的时候,一切情景与解放前(可能与‘民国’和‘满清’时)差不多,虽古色古香,却很寒碜……”袁茵也曾回忆,刚搬来的时候,房子特别破旧,房顶(天花板)和窗户都是纸糊的,屋子的地面就是土地,连块砖都没有。每当冬季来临时,窗户纸吹得呼呼作响。

据说,此前房子的主人是清朝宫内掌管煤炭的刘姓官员,民国以后逐渐破败,其后人便将院子分割出售。叶老买下这座小院后,用了几年的时间打理,不仅更换了门窗、地板,而且在院子里种上了枣树、梨树和柿树等树木,小院旧貌换新颜。当时的中国,只有叶君健、林语堂等少数作家可以用英文创作。叶老还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特殊使命,因此,经常有国外作家慕名前来拜访。叶老的家也被誉为“外交小院”。

在叶老家的前院,住着开国中将、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钟赤兵。他家的住房与钟将军一墙之隔,虽说是多年的老邻居,两家却少有来往。叶老生前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某年冬季来临前,钟将军家维修暖气设备,其秘书奉钟将军之命,来敲叶君健家的门,问他是否愿意安装暖气,并与钟将军家暖气相连,但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缴纳成本费。因为那时胡同里最发愁的是每年冬季生炉子取暖,不仅麻烦,还要担心煤气中毒。钟将军家安装暖气设备后,不忘邻居,这也让叶老十分感激。

钟赤兵因病于1975年逝世后,国家又将住房先后分配给李耀文、伍绍祖,加上此前居住过的黄克诚,在这座面积不大的院落里,先后有四位将军在此居住,胡同里的街坊们亲切地称之为“将军府”。

在恭俭胡同南口东侧,就是米粮库胡同,这里也是名人聚集之处,齐白石、溥心畲、启功、徐志摩、傅斯年、罗尔纲、陈赓、李克农等人,他们或在此居住,或到此探亲访友,或到此拜师学艺,他们如果进出恭俭胡同,都要踏上西板桥,正是这些名人的学养,为这一带增添了深邃的文化内涵。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吴雅山

流程编辑 邰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