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网三思的解释与三思而后行下一句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三思的解释,以及三思而后行下一句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古今对偶佳句精选(三)哲理修养

古今对偶佳句精选哲理修养

满招损,谦受益。

水不干,鱼不尽。

私心重,骨头软。

心胸阔,天地宽。

朝前看,往前走。

明枪易挡,暗箭难防。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浊者自浊,清者自清。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叶多花蔽,云破月来。

勤能补拙,俭可助廉。

风雨齐猛,水火无情。

一芽知春,一叶知秋。

动静相宜,虚实相生。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天来头顶,路在口边。

读有字书,识没字理。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拳不离手,歌不离口。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榜上无名,脚下有路。

疾风知劲草,岁寒识松柏。

疾风知劲草,事久见人心。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不随时俯仰,自得古风流。

古径无人到,深堂有月来。

山石不流动,天日自高明。

终身争一息,每事必三思。

鸟听娇欲语,花看半开时。

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阳雨。

碧从天上得,红自日边来。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惟止乃能动,因昧而为明。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春归华不落,风静月长明。

直如朱丝绳,清似玉壶冰。

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

花香风气暖,云淡日光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勿临渴掘井,宜未雨绸缪。

人多出韩信,智多出孔明。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竹雨侵窗润,松风吹面寒。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单丝不成,独木不成林。

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

山和山不相遇,人与人总相逢。

闲逸磨损意志,勤奋陶冶智慧。

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患难时要坚毅,顺利时应谨慎。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一道桥。

春华不如秋华好,今月常同古月明。

明月不能无秋思,故人所在有春风。

泽以长流乃称远,由因直上而成高。

世事静观知曲折,人心甘苦见交情。

鱼鱼入世难为海,燕燕依人别有天。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知多世事胸襟阔,阅尽人情眼界宽。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欲论古来兴废事,须平自己是非心。

莫言前路无知己,但恐此心难对天。

云润早含及物意,水清不易在山心。

风因得竹若殊遇,水不在山无泪流。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下坑多路不平。

无言者天此理显,有道之世其日长。

读书有味千回少,对客无情一句多。

黑发不知勤学习,白发方悔读书迟。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屋漏更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

世上本无常照月,天边还有再来春。

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落魄无心求富贵,运通富贵逼人来。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窗外日光弹指过,席前花影坐间移。

风定始知蝉在树,灯残方见月临窗。

好花偏遇三更雨,明月忽来万里云。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院小有竹春常在,山间无人水自流。

静可观人虚能修已,贤当述古智足察今。

天欲飞霜塞上有鸿行已过,云将作雨庭前多蚁阵先排。

世事如椇一著争来千古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無為居士 – 聚美齋)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知道“三思而后行”是从哪里来的吗?跟两千多年前的一穷人有关

 

鄫国,为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历夏、商、周,存世时间约2000年,于鲁襄公6年灭于莒。

并且,在其城西有一连绵的山麓,供奉着鄫国人世代拜谒的神庙,这座神庙就在现今的山东省苍山县西北方向30公里处,此地有一处山峰名为“文峰山”,又称“鲁卿山”。鲁卿山背负鲁国群山,面向鲁南平原,遥望鲁国次室,山上清泉长流,山前泇水环绕,是一风水宝地。

据《苍山县志》记载:“此山最早叫做‘文峰山’,后因季文子葬于此地,世人为了表达纪念,特把此山改名为‘鲁卿山’。”

那么,季文子是何人,为何会如此受世人尊崇?

据记载,季文子,即季孙行父,姬姓,季氏,谥文,史称“季文子”。在春秋时期,他是鲁国正卿,廉吏楷模,为后世所敬仰。季文子在鲁国位高权重,久执国政,连佐三任君主,是鲁国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尽管在政治上成绩卓著,但是,留给后世所称道的,却是他的自身品格。尽管大权在握,但是,季文子依旧尽守本分,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这种仁厚贤德的品行,受到后世称颂,他因而被奉为“廉吏楷模”。

可以说,鲁国三桓之一的季孙氏家族大多是一些私心很重的人物,但是,却出现了季文子这样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话说,在季文子执掌国政时期,就已经口碑载道,名声享誉各诸侯国。当时,他给外界最为直接的印象,是清正廉明,生活简朴,这是十分难得的品格。晋楚鄢陵一战后,季文子奉命前往晋国参加盟会,鲁卿叔孙侨却为了个人私欲,唆使晋国扣留季文子,并以鲁国归附晋国为条件,准备杀掉季文子。但是,此举遭到了晋卿范文子的反对。

他觉得:“季文子对于鲁国至关重要,前后已侍奉两任国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这难道不是贤德之人吗?若是杀死这样的人,会失去民心的。”范文子一番话,说服了晋国君主,季文子最后也安全回归鲁国。从这件事看来,晋国与鲁国本为对手,然晋卿范文子却愿意替季文子说话,正是由于他的廉洁奉公。

季文子在鲁国位高权重,执掌国政,算是一位重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死后却“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作为鲁国三朝元老,不仅没留下什么积蓄,甚至,下葬时,连一些丧葬用品都凑不齐,可谓是一贫如洗。司马迁在书中盛赞,称其:“忠廉皆存”。“忠”是指季文子把一生奉献给鲁国,鞠躬尽瘁,赤胆忠心;“廉”则是对其一生为官最好的总结,表达对他生活作风的颂扬。

季文子执掌国政期间,身体力行推行节俭之道,可谓是鲁国政场的一股清流。

当时,鲁国贪腐盛行,季文子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很好的遏制了贪腐之风的盛行,从政治上说,他净化了鲁国官场的风气。当然,季文子这种大力推行节俭的行为,自然会引起不少人的不满。如:鲁卿孟献子之子仲孙就觉得,所谓的“节俭之道”实际是“吝啬之风”,不值得提倡。

同时,他批评季文子道:“您作为鲁国正卿,且辅佐过两任君主,身份尊贵。然而,你的妻妾却不穿华丽衣裳,马匹也只是粗粮喂食,一旦传出去,老百姓会认为您是一个吝啬的人。而且,您是鲁国重臣,如此节俭,若是传到别国,不怕有损鲁国的形象吗?”

此话传到季文子耳中,他回应道:“我也想穿的华丽一些,吃的丰盛一点,可是,每当看到民间的百姓,他们依旧在吃粗粮、穿陋衣,我心中伤感。老百姓都衣食不丰,我却去厚待妾臣与马匹,这是鲁国臣子应该做的吗?更何况,我的职责是辅佐国君,若我不顾民生疾苦,这才是有损鲁国形象。历来我只听说过仁厚贤德可以为国争光,还没听过厚待妻妾与马匹可以用来炫耀呢。”

季文子把此事告诉了仲孙的父亲孟献子,孟献子听后顿时恼怒,把仲孙关押了七天。此后,仲孙也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十分后悔,他不仅向季文子道歉,而且,还让自己的妻妾换上粗衣,喂马的饲料也从精粮换成了粗粮。季文子感叹:“认识到错误还能主动改正,这是极为难得的。”于是,他把仲孙举荐至上大夫之职。

从这里可知,季文子的廉洁与节俭,恰好说明他心系黎民,忠于国家,侧面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一面。

据《左传》记载,鲁文公六年(前621年),季文子将要出使晋国,在准备好聘礼之后,又让属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随从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季文子解释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凡事总要做到有备无患,这是季文子的性格特征。

不过,季文子的这种节俭之道,却在后世引起不少争议。有人认为,季文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沽名钓誉之举,是带有功利性的。

对于这种说法,笔者还是不太赞同。

首先,季文子厉行节俭这是事实,绝非人们印象中的“作秀”,它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宋人费枢曾赞叹道:“季文子可谓无忝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乃念及国人之父兄食麤而衣恶,盖廉者,政之本;俭者,廉之本。文子之为政,其知本欤?”

可知,节俭与个人作风未必相等,正如上文季文子所说,他也想穿的华丽、吃的丰盛,但为何不这样做呢?这就涉及到其中的政治含义。他身上的节俭,是由爱民而起,如果鲁国百姓生活富足,吃喝不愁,那季文子就没有节俭的必要。

季文子行节俭之道,是否为沽名钓誉,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愿意以身作则,与百姓同吃同吃,体恤苍生,这点就已足够。

后世之所以质疑季文子,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行为不符合正常情理。在多数人看来,作为鲁国正卿,位高权重,大权在握,却行节俭之道,令人百思莫解。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阴谋论自然而然会随之出现。

其实,若换个对象,这种质疑或许就不会出现,如:道光帝、汉明帝、隋文帝、汉文帝,他们都是古时以节俭闻名的君主,却鲜少引起争议,那么,这又是为何呢?历代节俭之人,目的各有不同,或治国安邦、或谋取名利,无非这就是两种。

皇帝的节俭之道无人质疑,这是因为人们明白,无论是作风使然,还是另有目的,最后,都是百姓受惠。季文子之事同理,身居高位,所考虑的已不是个人作风问题,而是如何治理国家。季文子推行节俭之道,如古时皇帝厉行节俭相同,皆是造福百姓。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何必还要细究其是否沽名钓誉呢?人们可以潜意识认同皇帝的节俭之道,却对季文子生出质疑,这便是一种偏见。

自汉代以后,季文子即成为历朝官员的榜样。

东汉时期,虞延辞官回乡,受到了当地太守富宗的赏识,将其邀入府中任职幕僚。富宗生活中是一个穷奢极欲的人,向来挥霍无度。他乘坐的马车,装饰奢华,打造精致,远超朝廷对地方官员的标准要求。虞延来到后,经常劝他低调一些,不要这么铺张浪费,要学习季文子相鲁。

然而,富宗哪里听得进这些,依旧我行我素,最终,此事被朝廷得知,富宗被当众处死。史料记载,他临死前,曾仰天悲泣道:“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富宗若是当时听从虞延之言,效仿季文子的节俭之道,也就不会落得个凄惨下场。

类似事情,在历史上并不在少数。而廉洁奉公,清廉为民的官员,不仅能保存己身,还能留存美名,受后世所颂扬。唐朝也有官员以季文子作为楷模,如:李元纮,官至宰相,却能“不改第宅,仆马弊劣,未曾改饰,所得封物,皆散之亲族”。

虽说,其与季文子之德相比,略有不足,但是,他能够做到这点,确实难能可贵,这也从侧面表现对季文子节俭之道的肯定。

在贪腐横行、奸佞猖獗的时代,季文子又何以做到清洁廉明?根本原因是他懂得“三思而后行”的本质。此话出自《论语》,为孔子所言,含义即:“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谨慎考虑后再去行动。”这句话成为人们看待季文子品行的重要依据。

朱熹曾说:“季文子是一位极具城府的政治家,懂得利用节俭之道,为自己谋取名利与声望。”另外,也有人说,“三思而后行”是孔子用来批判季文子的。真正事实如何,已经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孔子对于季文子所行之事,是持有肯定态度的。

无论是“三思”还是“后行”都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剖析,古时的学说与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不管它是何种含义,都不能超出所设的框架,这个框架就是当时的礼制与规则,这也是孔子此话的本质。

时至今日,中国依旧保持着数千年前的礼仪制度,造成这种现象原因,追根溯源,还是源于思想文化的传承。后世在为《论语》注释时,皆对“三思而后行”进行了解释,得到了相同的答案。另外,孔子在后来讲学时,曾以子产,臧文仲等享誉一时的人物教导学生,说明,他对历代前贤是十分敬仰的。

季文子作为公元前五世纪以贤德节俭闻名的人物,早于孔子数十年,应当也在其中。又据《说苑·善说》记载:卫将军文子曾问子贡“季文子三穷而三通”之事,子贡回答:“其穷事贤,其通举穷,其富分贫,其贵礼贱。穷而事贤则不侮,通而举穷则忠于朋友,富而分贫则宗族亲之,贵而礼贱则百姓戴之。”

孔子以历代圣贤的事迹,教导并激励弟子,希望通过弟子们的努力,最终,能够成为像季文子一样品德高尚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政治抱负,而季文子作为鲁国重臣,位高权重,却十分注重自身修养,廉洁爱民,这与孔子所提倡的主张不谋而合,自然会受到推崇。

正如后世所见,季文子对于鲁国的功绩毋庸置疑,但是,他留给后世最重要的财富,则是树立了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楷模。

参考资料:

『《史记·鲁世家》、《苍山县志》、《论语·公冶长》、《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