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面膜致死事件危机公关(屈臣氏面膜美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今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可能就是产品。对于屈臣氏而言,想办法减少自己被罚可能是必然的选择。

在直播中,主播面露不屑,指责消费者为了1分钱的东西,想要薅到就像疯狗一样咬人,还表示“我的直播间,我想踢就踢,我不欢迎你,你不用来。我踢了你就高兴”。

上世纪末,屈臣氏走进中国市场,亲历了传统美妆集合店的辉煌时期。而当新渠道和新业态不断更迭,屈臣氏似乎也随着上个时代一起,渐渐走进历史的黄昏中。

1月15日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了部分屈臣氏线下门店,有店员称,已经收到了总部官方群通知,会按照官微公布的解决办法处理该事件。

据胡女士的描述,门店负责人一上来就说:“你今天晚上来我们门店抢了十几盒面膜跑了,你赶紧过来门店,我们跟警察一起处理这个事情。”

实锤一:“屈臣氏燕窝滢亮水光套装”

线上标价108元,标称“减89”后为19元,也就是1.8折。但该商品线下标价仅为38元,消费者实际得到的优惠仅有19元。如果有会员还能以25元的价格拿下商品,这“减89”的水分也太大了!

实锤二:“屈臣氏骨胶原弹润滋养护手霜80g”

线上标价29元,标称“减19.1”后为9.9元,但线下标价21.3元,消费者实际得到的优惠为11.4元。

线上标价108元,标称“减78.5”后为29.5元,但线下标价59元,消费者实际得到的优惠也是只有29.5元。

针对抖音直播间主播出现的不当言论,屈臣氏表示,该主播系第三方机构人员,屈臣氏将深刻反思并加强对公司全体人员以及第三方合作人员的培训与监管。

来自深圳的小林向蓝鲸财经记者表示,自己是在屈臣氏举办0.01面膜活动的当日早上参与购买了6盒,随后叫了跑腿去门店拿货,但由于当时缺货,且店员表示暂无法补货,于是空手而归。

逛街本来是一件轻松开心的事,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那么有压力?长此以往,人们闲逛时逐渐开始不愿意走进屈臣氏了。

我皮肤从小就黑

当记者问及该门店关店原因,该店副店长表示,是因为合同到期,“我们不再续租了。”上述副店长称,之后附近可能还会开店,但目前还在洽谈中,“关店后,新中关店的员工会去附近的门店上班”。

2003年,佘雨原创立面膜品牌美即,以“单张卖”的方式打开市场格局。

然而,私域流量的打通其实并不容易。如果企业想要提高复购率与回报率,需要想方设法的吸引用户进入自己打造的私域流量池当中,这里面的关键是吸引,也就是自发性,不是说用户注册会员了就成私域流量池的一部分了。

涉嫌利用虚假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交易

屈臣氏北京某门店。

除此之外,渠道问题存在,这一点屈臣氏自己可能也清楚,不然也不会高举高打的推行“O+O战略”。一方面,体现在线下门店的削减上。而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大美妆品牌纷纷发力线上渠道。

皮肤素颜都好到爆

1月15日晚九点半,李雯给记者发来信息,说屈臣氏之前缺货的门店补了货,自己也已经兑换到了面膜。

“后来那个屈臣氏当班给我回了电话,说是弄错了。”但当小林提及自己被冤枉一事如何解决时,该当班表示,下次过去可以送一次护理和一个小礼品。不过,小林对于这一处理方式无法接受,并向记者表示,今晚会前往门店,进行报警维权。

在中国市场销售额仅录得175.79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54.4亿元),为近8年来最低;同时,包括销售额、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店铺数量在内的多项数据,同比皆大幅下滑。

仍有人记得屈臣氏曾攀上的高峰。那是2005年,屈臣氏进入中国的第十六个年头,掌舵人李嘉诚决心将其发展重心移至中国内地市场,至此开启屈臣氏发展的“黄金十年”。

那些年里,屈臣氏进入快速扩张期,联手万达集团、中粮置业这两大商业地产巨头,创下平均每年新增200家门店的成绩。“屈臣氏速度”让整个中国零售市场为之瞩目。门店扩张的同时,屈臣氏还将其标准化的陈列、运营、采购、服务等复制至全国门店,逐渐走上“全球第一大的化妆品零售商”之位。

至2015年,屈臣氏中国已经站在了巅峰,当年销售额同比增长6%至217.13亿港元,EBITDA同比大增14%至47.56亿港元,毛利率也达14%。

然而就在第二年,迅猛增长的屈臣氏突然扭转之下,且下滑势头断续持续至今。这在过往财务数据中留下了具体的印证。

其一,业绩出现三次明显下滑,2022销售额成近8年最低。

从长江和记发布的财报来看,2015—2022年间,有3个年份的业绩值得关注。第一个是2016年,屈臣氏销售额和EBITDA分别为209.14亿港元、45.56亿港元,同比均下降4个百分点。这是屈臣氏近8年首次录得负增长,同年,其毛利率为-5%,也是统计期内唯一的负毛利率。

第二个是2020年,在经过几年缓慢增长后,该年,屈臣氏进入第二个业绩低谷,销售额同比下降19%至199.84亿港元,EBITDA仅录得27.59亿港元,较上年同期下滑39%。

第三个低谷出现在2022年,其销售额为175.79亿港元,同比下降23%,这一数据不仅低于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2020年,甚至比2015年还低出41.34亿港元。同时,屈臣氏EBITDA录得10.9亿港元,同比下降59%,比2015年缩减约4.4倍,毛利率也从2017年的17%,一路下滑至1%。

其二,门店数量/单店销售额下滑,去年“几乎一天关一家店”。

然而,从近8年的财报数据来看,屈臣氏单店销售额表现并不稳定,整体呈现下滑趋势,其中,2020年和2022年,同比店铺销售额更是分别下滑21.80%、18.30%。

而2022年,屈臣氏突然停下维持了数年的扩张步伐,罕见地关闭了343家店,不少报道宣称“几乎一天关闭一家店”。此举被视作其为了提升单店业绩的“断腕自救”,但效果并不显著。财报显示,去年屈臣氏单店销售额仍仅录得4.58百万港元(约合人民币401万),比2021年下滑15.96%。

1、管理疏忽,16个月接80条行政处罚

除此之外,因销售人员而身陷舆论危机的情况也仍有发生。典型如2022年初,屈臣氏线上“1分钱面膜”促销活动翻车,其主播更是在直播间辱骂消费者,事后屈臣氏声明称该主播为第三方工作人员,但消费者并不接纳这份“说辞”。

2、入场门槛愈砌愈高,品牌越推越远。

3、传统零售集体式微,新物种围追堵截。

本土美妆零售环境低迷,深处其中的屈臣氏颓势难转,与其处同一阵营的传统美妆集合店也遭遇集体动荡。年初,曾经的香港美妆连锁巨头卓悦,因债务问题被清盘;莎莎国际财报显示,其在2022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内,营业额同比下滑2.9%至1.33亿港元;背靠LVMH集团的丝芙兰,2022年销售额和利润都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强劲的一年”,但集团财报表示,受中国疫情影响,丝芙兰亚洲区收入仍下降。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国内新型美妆集合店市场规模为14.1亿元,占整体美妆集合店市场规模2.9%。预计到2026年,新型美妆集合店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42.2亿元。

第十代店铺面市

“O+O零售”作用显著,2017—2019年,屈臣氏营收连续三年增长,毛利率也保持在双位数。据公开报道,即便在深受疫情影响的那些年里,其通过O+O运营带来的用户消费频次和消费金额,也是纯线下用户的3.1倍。

据公开报道,屈臣氏全新第十代店铺(G10店铺),以及Colorlab彩妆体验空间2.0版,近期分别在上海青浦吾悦广场、江苏常州武进吾悦广场开业。其中,前者以屈臣氏护肤社区概念为中心,店内配置了全套专业肌肤检测设备以及配备资深皮肤顾问,可为顾客提供皮肤护理方案;后者则营造了时尚、潮流的空间风格,经典黑白灰设计,店内还专设了一个透明的屈臣氏绿色体验舱,最大化发挥线下零售的体验优势。

有业内人士透露,屈臣氏今年计划开出300家以上新店,同时也会继续关闭一些经营不好的门店,而选址则会向更多三、四线城市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