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网北京题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题谷网)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北京题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及题谷网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达娜眼中的棋与人生

新华社重庆7月19日电 题:达娜眼中的棋与人生

新华社记者王镜宇、谷训

“站在这里,我想告诉你们的是,下国际象棋不一定能让你成为财政部长,但是,无论你做什么,你从国际象棋里面学到的东西都能帮助你把那件事做得更好。”

17日上午,站在重庆市长寿区行知学校的师生面前,国际棋联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达娜·雷兹尼斯-奥佐拉这样说。在2023年“长寿湖杯”国际棋联女子世界锦标赛对抗赛期间,组委会专门组织了国际象棋大师进校园的活动,达娜是当天的演讲嘉宾。

达娜1981年出生在拉脱维亚库尔迪加的一个普通家庭,小城库尔迪加当时只有大约1.1万人口。达娜8岁的时候,当地的国际象棋俱乐部到她就读的学校招生。教练问,谁想学国际象棋?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举手了,达娜也举了手,其实当时她对国际象棋的规则一窍不通。

第二天,达娜和同学们去了国际象棋俱乐部。大家都很害羞,不好意思进门,达娜不知道被谁推了一下,第一个进去了,结果成了那群人中唯一至今还坚持下棋的那个。学棋之后,达娜每周练习6天,每天练习五六个小时。辛勤付出终有回报,她曾两次夺得欧洲18岁以下组的女子冠军,后来又成为全国冠军、女子国际特级大师。

不过,达娜没有成为全职的职业棋手,而是去上了大学。一方面,当时她缺乏全身心下棋所需要的环境和经济上的支持,而她深知不全身心投入肯定难有所成。另一方面,她意识到自己对国际象棋之外的很多东西也很感兴趣,希望得到良好的教育。

大学毕业之后,达娜到高科技园区工作,后来又涉足政坛,曾几次当选议会议员,还担任过财政部长。

“我做过很多事情,而国际象棋一直在我身边,它让我不管做什么都会更坚韧、更有耐力。尤其是在从政的时候,有时候你不得不去做一些有风险的决定,比如进行改革。而我常常会想,如果失败的话我就回去下国际象棋,这样我更敢于作出一些勇敢的决定。”

虽然工作繁忙,还先后有了4个孩子,达娜一直没有放弃参加国际象棋比赛。担任财政部长时,她还会在周末去德国代表一家俱乐部下棋,晚上就睡在俱乐部图书馆的地板上。她周五晚出发,周日晚返回,周六晚上还会抽空看会儿书,这在家里几乎是不可能的。

达娜说:“当你专心下棋的时候,你会忘记时间的流逝。如果突然有人问你妈妈叫什么名字,你都会愣住、答不上来。国际象棋能让你从朝八晚五的生活和日常琐事中抽离出来,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

两年多以前,达娜加入国际棋联,成为一位高层管理者。她告诉记者,国际棋联过去一直把重心放在职业赛事和职业棋手方面,打造了男子、女子的赛事体系。在她看来,职业赛事做得好可以满足全世界棋迷的需要,的确非常重要;不过,国际象棋也需要触达更加广大的受众,让更多人喜欢上它,这样才可能吸引到更多的赞助商,才能让知名棋手“破圈”、获得更高的关注度。

加入国际棋联之后,达娜一直致力于在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国际象棋的影响力。比如,在更多国家和地区推动国际象棋成为校内课程,让国际象棋成为数学、逻辑、地理以及其他课程的教学辅助手段和载体,这样既能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还有可能发现天才棋手。达娜和国际棋联的同事们推动了“为自由、下国象”项目,组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狱服刑人员参加国际象棋网络比赛,去年有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86支队伍参加。达娜相信,在当今时代,国际象棋具有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作用。在赛事举办过程中,达娜看到国际象棋给那些几乎失去一切的人们所带来的改变,希望国际象棋能够帮助他们在重获自由之后找到归属感。

达娜说:“我们还在孤独症孩子中推广国际象棋,这并不是为了培养特级大师,而是为了改善这些孩子的情绪状态,帮助他们自我发展。我们也在难民营的孩子中普及国际象棋,希望帮助他们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度过一些快乐时光,帮他们掌握也许会对未来发展有帮助的技能,将他们吸纳到国际象棋大家庭中,希望他们未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导者,而不是别人手中的‘小兵’。这样的一些活动,国际象棋世界之外的人也会关心,因为它能让整个社会变得更美好。”

17日上午,站在讲台上,达娜很自豪地告诉中国的小棋手们,年轻时她曾弈和过中国的老牌世界棋后谢军。在2016年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中,她还战胜过中国另一位世界棋后侯逸凡。

达娜把自己对人生和国际象棋的感悟浓缩在十几页幻灯片里,跟众人分享。

“只要你足够努力,自会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

“不光是下国际象棋,做其他事情也一样。只要坚持做你擅长的事情,即使暂时遇到看似无法破解的难题,最终也会迎刃而解。”

“下棋时你有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但不要忘记你的对手也有他(她)的想法和计划。”

“通常输棋时我们都会复盘寻找自己的错误,而只有那些在赢棋后仍然去寻找错误并改进的人最后成为了世界冠军。对生活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

“你的棋子就像是你的部队,在棋局中要最有效、最合理地应用它们。如果带领一个团队,就应当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而不应让你的下属去做他(她)不喜欢或者不擅长的事情。”

“当你长时间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看棋局时,有时很难找到破局的办法。但是,如果你起身走到对手身后去观察,往往会有意料不到的发现。在生活中,也要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哪怕你不同意对方的见解,也会让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更加全面。”

“不管你做什么,都应该用心用情。很多人朝八晚五上班只是为了领一份薪水,而那些用心用情工作的人也许就是圣诞节里的圣诞树,他们的人格更有魅力,也更受欢迎。”

半个多小时倏忽而过,行知学校的小棋手们听得很认真。达娜的分享可能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不过也许有一天他们会突然想起达娜的某句话。

教育“扶弱”,靠直播课更要靠资源均衡

来源:新京报

技术赋能下的“教育增益”,的确能让贫困地区学生受益,而推动教育资源均衡的努力也当不辍。

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报道,昨日刷屏了朋友圈。故事并不复杂: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著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课、作业、考试。16年来,有的学校出了省状元,有的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其中88人考上了清华北大。

一根网线,一块屏幕,一头牵着的是成都七中这样的名校,30多个国外名校,70多个清北;一头牵着的是众多贫困地区的高中,这些学校要么是“零一本”,要么一本只有“个位数”。

对优质师资、生源都相对匮乏的贫困地区中学来说,直播教学虽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降维供给”,效果可能不如名师面对面授课,可确实能直接弥补农村高中师资的短板,也帮助当地很多教师改进了教学方法。那些中学升学率的提升,或许有高校招生向贫困地区倾斜等因素起作用,但整体上也不啻为直播教学效果的直观反映。

而更深刻的改变则在于,此举直接打开了这些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的孩子们的视野。很多最远只到过县城的学生们,围观名校学生的游览经历,“分享”别人有才艺、有情调的生活。

这样的“植入”固然有些粗暴,会让贫困地区学生难以接受境遇之别,可这无损于穷孩子实际受到的惠泽。比如,这些学生能获得名校第一手的教辅信息,从而矫正了以往粗放、零散、无目标的散养式教学,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又如,那些对贫困地区学生而言堪称超前的外部信息涌入,对他们也有大开眼界的意义。

更何况,围绕着一块“屏”,当地动员起来的,是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应急响应。这些整体性、全方位的改变,顺应了当地教育工具和方式现代化转型之需。而教育进步固然要靠技术,更要靠“人”。

虽然说,很多学校只有尖子生能进“直播班”,这也让直播课填平教学质量差距的实验效果打了折扣,但正如有些人所说,“在存量不好动的时候,理应想法做好增量。毕竟,农村的孩子等不起。”直播课对于他们就是缩小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增量”。

揆诸当下,部分边远地区教育凋敝的现状值得正视:一方面,教育质量不高,导致优质生源流失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每况愈下的生源也难以支撑起教育的振兴,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此背景下,直播课实验难免被视作这些地方教育破局的可行路径,这也被寄予厚望——那就是给农村孩子更多可能性,“像在荒原上野蛮生长的草丛,用独特的人工灌溉方式,开出几朵‘花’来。”

但直播课终归是治标之策,用治标为治本赢取时间的思路没错,但要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终归要靠治本。技术赋能下的“教育增益”,的确能起到填谷作用,但这不意味着,对教育洼地的资源倾斜可以摁下“暂停键”——制度补缺,才是优质教育资源引流的关键途径。

说到底,没必要否认技术创新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助益,但在为其引流优质课堂资源外,推动教育资源均衡、优化配置的努力也当不辍。而这还得靠“人”的努力,特别是各级政府的履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