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网摄影器材品牌介绍语(摄影器材品牌介绍怎么写)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摄影器材品牌介绍语,以及摄影器材品牌介绍怎么写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想尝试拍摄不知道怎么挑选拍摄器材怎么办 随着互联网短视…

在选择短视频拍摄器材时,如何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呢?随着互联网短视频的兴起,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这个行业中。面对众多的拍摄器材设备,如何选择呢?今天,我们向大家推荐几款实用的稳定器材。

稳定器是短视频拍摄中必不可少的装备。首先推荐大疆至云和大江如影这两个品牌,它们都是大品牌,质量有保障。

手机稳定器方面,我们推荐大疆OM5,操作简单,续航时间长,还可以调整焦距。

单反稳定器选择大江如影RS3,操作方便快速,防抖效果一流。大部分专业摄影师都选择这款稳定器,因为它能够减少画面抖动,让画面更加清晰流畅,这是拍摄成功的关键之一。

关注我们,每次了解不同的拍摄小知识。探诺墨记得点赞关注我。

摄制景—国内专业的摄影棚、拍摄资源平台,引领行业风向

摄制景,一家连接创作人与拍摄空间的推荐平台,宣布正式上线,为企业客户和摄制组提供高效的实景场地推荐和专业资源对接服务,让拍摄创意无限延展,开启拍摄新纪元。

我们的未来愿景是成为全国领先的实景拍摄资源平台,为各地的创作人提供最佳的场地选择,让每一位创意的火花在摄制景的点燃,成为无限可能的创作环境。

摄制景致力于为全国客户提供最优质的场地资源,覆盖广告拍摄、品牌宣传、短视频、Vlog等不同类型的场景需求。我们深知,拍摄场地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品质和效果,因此我们汇聚了数百个优质场地资源,包括独具特色的摄影棚、绝美风景区、现代化商业空间等,让创作人在拍摄时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空间。

摄制景平台的推荐策略以用户需求为核心,通过智能匹配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场地推荐,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拍摄效率。我们强调实景与创意的结合,力求让每一位创作人都能在摄制景的帮助下,完成一部又一部充满灵感和张力的作品。

除了为客户提供便捷的场地推荐服务,摄制景还关注场地主的利益。我们认识到,许多场地资源在大部分时间内处于空置状态,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摄制景将场地主与创作人紧密连接,将空闲场地变为有价值的收益来源,帮助场地主实现场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摄制景上线,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拍摄时代的来临。我们将不断优化平台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扩大优质场地资源,让更多的创作人在摄制景的帮助下创造出令人惊艳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携手,连接创意与实景,共同开启拍摄新纪元!

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创作人找到最适合的拍摄场地,让创意得到最大发挥。同时,我们也致力于让场地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帮助场地主实现场地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摄制景—国内专业的摄影棚、拍摄资源平台,引领行业风向

摄制景,一家连接创作人与拍摄空间的推荐平台,宣布正式上线,为企业客户和摄制组提供高效的实景场地推荐和专业资源对接服务,让拍摄创意无限延展,开启拍摄新纪元。

我们的未来愿景是成为全国领先的实景拍摄资源平台,为各地的创作人提供最佳的场地选择,让每一位创意的火花在摄制景的点燃,成为无限可能的创作环境。

摄制景致力于为全国客户提供最优质的场地资源,覆盖广告拍摄、品牌宣传、短视频、Vlog等不同类型的场景需求。我们深知,拍摄场地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品质和效果,因此我们汇聚了数百个优质场地资源,包括独具特色的摄影棚、绝美风景区、现代化商业空间等,让创作人在拍摄时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空间。

摄制景平台的推荐策略以用户需求为核心,通过智能匹配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场地推荐,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拍摄效率。我们强调实景与创意的结合,力求让每一位创作人都能在摄制景的帮助下,完成一部又一部充满灵感和张力的作品。

除了为客户提供便捷的场地推荐服务,摄制景还关注场地主的利益。我们认识到,许多场地资源在大部分时间内处于空置状态,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摄制景将场地主与创作人紧密连接,将空闲场地变为有价值的收益来源,帮助场地主实现场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摄制景上线,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拍摄时代的来临。我们将不断优化平台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扩大优质场地资源,让更多的创作人在摄制景的帮助下创造出令人惊艳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携手,连接创意与实景,共同开启拍摄新纪元!

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创作人找到最适合的拍摄场地,让创意得到最大发挥。同时,我们也致力于让场地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帮助场地主实现场地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19位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的器材观

来源于:中国摄影报

对许多摄影人来说,如何更快地成长,进阶为职业摄影师是个热度很高的问题。在第十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期间,我们采访了19位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一同探讨创作与设备选择之间的关系,希望借此能给更多人以创作观念、创意思路之外的参考,帮助有心深入摄影发展的人,在“选择方向”“实现创意”和成为职业摄影师等问题上,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和经验。

从胶片到数码,器材的选择主要看摄影师的喜好和创作需要。

大画幅相机在许多摄影类型中都仍有使用。

在拍摄体育题材时需要携带大量器材。

新闻摄影记者基本都会选择“大三元”镜头组合。

高性能机身适合大多数摄影题材,但价格昂贵。

商业摄影需要掌握的不止是相机和镜头的使用,还有灯具和其他配件。

刘宇

不用过度分心器材的选择和操作

我对新器材和技术不敏感,在工作量比较大的拍摄项目中常用佳能EOS 5D Mark IV数码单反相机,搭配的镜头是“大三元”,也就是16-35mm F2.8、24-70mm F2.8和70-200mm F2.8。日常生活中比较喜欢用富士的X-Pro2和索尼的黑卡RX100相机。如果你刚开始尝试纪实摄影,建议还是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拍什么和怎么拍上,不用过度分心摄影器材的选择和操作问题。

在我看来,用得习惯和看着喜欢就行,不用太在意那一点点性能和功能差异。操作上也是如此,我最常用的曝光模式是P挡、快门优先和光圈优先,感光度设置更是直接使用自动感光度。具体用哪个拍摄模式就看拍什么,环境光线如何。但我很在意对焦的精准程度,因为我很少使用连拍,所以焦点准确对我很重要。

当然,如果被摄主体处于较高速度的移动状态,环境光线又不是很好的话,我也会使用快门优先模式和开启高速连拍。这是一种职业摄影师的自然反应,当我们进入那个环境中,预判到被摄主体会是什么状态时,就会提前设定好相机。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实践,无须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镜头方面,我用得最多的是24-70mm F2.8。它能让画面看上去自然、平和,没有明显的夸张变形,能让我用更加平实的视角去完成拍摄。很多人追求的视觉冲击,在我看来是不可取的。纪实摄影应该是用画面内容和故事打动人心,摄影语言只是一种讲好故事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如何提高方面,我认为器材和技巧是不能给自身水平带来提高的,尤其是在深入纪实摄影的专题项目创作时,我不满意的是自己,而不是器材。我觉得应该从认识自己开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板。分析自己的短长,找到适合的资源,在自己喜欢拍又能够拍的题材上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见到成果。

话说回来,在某些题材上,动态影像比静态影像更有优势。例如看一场体育比赛,视频比照片更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但是短视频让信息变得非常碎片化,很难了解前因后果,造成认知片面,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所以有志于向纪实摄影发展的青年摄影师,应该认识到纪实摄影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这类作品是人类用影像记录生活的需要,它永远都有存在的价值。

罗勇

“最好的摄影器材”并不存在

我过去主要使用胶片相机拍摄,直到2020年才开始转换成数码相机拍摄。从主要设备来说,哈苏、玛米亚都是常用的。数码摄影器材方面,刚开始时用过富士TX1、尼康D810E和哈苏XCD,后来就以索尼A7R IV、富士GFX100为主进行拍摄。索尼比较方便,富士GFX100则是成像像素很高,1亿像素能输出很精美的照片。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购置最好的设备,用最好的镜头和胶片,以最好的工艺去完成创作。

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最起码“最好的摄影器材”并不存在。当你认清这个现实后,就不会执着于摄影器材的追求了,反而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需要什么。就现在的我来说,对摄影器材的要求是尽可能用好手中的设备,并尽可能去选择一些重量轻、速度快的相机和镜头。一方面这些设备便于携带,另一方面它们的隐蔽性更强,能让拍摄更加方便。

刚接触纪实摄影的青年摄影师关键是要拿起相机走出去拍摄。我认为可以先从重量、焦段和速度入手,选定一套设备,然后就开始拍摄实践。注意力要放在拍摄内容的观察和了解上,掌握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熟练设置相机完成快速拍摄的能力。可以先从自己所处环境开始,拍摄身边正在发生的画面,慢慢地增加拍摄量和积累,再对某一个点进行长期关注。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自己的拍摄水平和技术水平有提升,照片内容也会发生变化。

但仅是拍摄是不够的,纪实摄影师一定要善于梳理和总结,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整理过往拍摄的照片,此时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东西并看到画面的变化。甚至你会因此再去拍摄同样的内容,去将一些没观察到、忽略的点补足。

纪实摄影也不是想得那么简单,不是去某个地方拍一圈就有成果的,它通常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摄影师长期关注和拍摄的专题项目。所以,也不要指望一次拍摄的照片能将你推到什么高度,也不要指望网络营销能给你带来多大成就。这其实也是许多年轻纪实摄影师面临的一个困境,这背后其实是生存压力和艺术追求在人生某个时期的矛盾。我的建议是先有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再将除此之外的精力投入纪实摄影的追求和创作中。这样会更有利于发展。假如你有能力平衡好其中的关系,也可以同时做网络营销自我和摄影创作,这显然对个人能力要求非常高,也会非常困难和艰苦,决定走这条路的摄影人一定要做好吃苦受难的准备。

丁伟

使用“大三元”镜头拍朴实影像

我在数码相机时代一直使用佳能的相机和镜头,在胶片相机时代则主要使用尼康的产品。现在常用的有佳能EOS 1DX Mark II和EOS 5D系列数码单反相机,而新出的EOS R系列相机用得少,但轻便的专业机身让我印象深刻。我使用的镜头是“大三元”,也就是16-35mm F2.8、24-70mm F2.8和70-200mm F2.8等3支镜头,是新闻采访和纪实摄影的标配。

在我的新闻采访拍摄和纪实摄影项目中,很少用到特殊镜头。这除了个人习惯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纪实摄影本身要求避免过于夸张的画面表达,用实实在在的朴实影像去还原生活、社会和事件的原貌,这也是为什么我会使用“大三元”镜头组合,或者是大家都推崇用35mm焦距镜头去拍纪实摄影的原因。

如果你想成为职业的纪实摄影师,首先要学会“隐身”。好的纪实摄影师,一般都是“隐形人”,拍摄时总会消失在公众视线或者新闻现场环境里。纪实摄影需要客观地记录和还原现场故事,在现场过于张扬的行为和吸引人的着装都会产生干扰,很难说你拍摄的画面是否为现场或故事原本该有的样子,就更别说还原了。

纪实摄影门槛很低,但要想用一张好照片展现一段历史,用一个瞬间把事物表达得淋漓尽致,那是非常难的。这些画面需要有很多双眼睛去观察,很多人去思考,才可能被拍摄下来。纪实摄影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摄影人对现实、对历史、对未来有比较清晰的看法。什么需要记录,该如何呈现在照片里,对摄影人是一个综合性考验。纪实摄影师首先要懂这个社会,要懂生活在社会中,要懂得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场景所产生的喜怒哀乐都不一样。

我是希望有更多的摄影人尝试纪实摄影,去记录和感受这个社会的发展。要知道,我们正处于一个急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科学、城市、人的精神面貌、生活环境、各行各业都发展得极快,很多事物可能存在那么三两年就被淘汰、替代、消失了。无论我们是从国家、集体还是个人层面去看,所有这些都值得被记录下来,都急需以纪实摄影的画面去留存和展现。

从这个角度来说,纪实摄影几乎是所有摄影题材中对器材最没要求的,甚至用手机也可以。我认为普通人也应该对纪实摄影有一定了解,也可以尝试去深入这一题材的拍摄。像是记录身边某一条街道,或者某些生产活动。关键是如何深入拍摄,旅拍和随拍式的记录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纪实摄影,其概念和意义相差甚远,不能混为一谈。纪实摄影需要你真的去关注和深入某一方面,坚持探索和深入记录。

刘新武

“轻便、清晰、高速”是首选

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接触摄影,当时使用的是尼康FM2胶片相机,镜头是35mm定焦和80-200mm变焦镜头。这套胶片相机陪伴了我很久,直到进入2000年后,我开始接触和使用数码摄影器材,并且从尼康设备转向了佳能。不过,我对摄影器材要求不高,尤其是在深入纪实摄影创作和新闻摄影工作后,对摄影器材就更是持“够用就好”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十多年来,整个相机和镜头的技术和新品不断更新,而我却仍在使用佳能EOS 1DX Mark II机身、EOS 5D Mark II机身的主要原因。

镜头方面,我还是比较愿意升级的。一来,镜头保值率高,同一系统的通用性强;二来,镜头升级带来的实用性、拍摄体验和成片质量提升更明显。就如我现在使用的佳能16-35mm F2.8L和70-200mm F2.8镜头都是“大三元”镜头中的二代产品。随着在纪实摄影方面的不断探索,即便不关注摄影器材和技术更新,都会对需要什么器材有深刻的体会和要求。这让我不会有选择困难,只要是能满足“轻便、清晰、高速”的产品,那就一定是我的首选。

不管是纪实摄影还是新闻摄影,都需要非常长的经历,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到了一定程度,才能看得到自身的提升和获得认可。这是一个需要沉住气,耐得住寂寞的过程,也是把许多人挡在门外的一道坎。就如我拍摄的院士专题,从1992年到2021年,用了近30年时间,拍摄了上百位院士。假如青年摄影师们有志于往这方面发展,建议尽早定下拍摄专题或方向,并要有持之以恒和厚积薄发的思想准备。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都是万万不能急功近利的。另外,好照片是“攒出来”的,摄影器材固然重要,但不要太过于依赖,而是要着重加强自身的观察能力、洞察能力,关注社会和生活,以更高的格局视角去了解世界。

陈昆仑

创作需要什么就选什么器材

我目前使用的是佳能EOS R5和EOS 5D Mark IV相机,镜头是RF卡口的 24-70mm F2.8和70-200mm F2.8,以及EF卡口的50mm F1.2、8-15mm F4镜头。这是跨越佳能两个时代的机型选择,前者是最新的无反相机,后者是已逐渐成为过去的数码单反相机。另外,我还会使用富士的X-Pro2相机,搭配的是23mm和55mm定焦镜头。

从工作的角度来说,我会为摄影部的摄影记者提供不同的器材选择,但大多数情况下,我和记者们的选择都一样,基本都是以“大三元”镜头为标配,完成大多数采访工作。常用的“大三元”镜头配置为16-35mm F2.8、24-70mm F2.8、70-200mm F2.8。还会备着一支闪光灯,以应对不时之需。一些跟进时尚领域的摄影记者还会带上50mm F1.2、85mm F1.4等大光圈定焦镜头。另外,针对体育赛事等方面的采访需要,通常还会配备400mm F2.8和100-400mm F4等超长焦镜头。不管拍摄什么都应该是器材为创作服务,不要做摄影器材发烧友。选择器材的唯一方法就是“创作需要什么就选什么器材”,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尤其是这样。

要想在纪实摄影方面有所精进,“思想精深、技艺精湛、制作精良”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要有思想、有内涵,这不仅仅指的是照片,更是对摄影师自身的内在要求。技艺精湛说的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但器材只是技术的一个层面,如何将摄影语言、创作手法掌握得炉火纯青,其关键还在于大量的拍摄实践和不断学习、交流。

制作精良是要注重后期的作品呈现,这包括了输出质量和呈现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匹配。就如我本身来说,大量作品都是用佳能EOS 5D Mark IV和50mm F1.2定焦镜头拍摄的,也有使用EOS R5和24-70mm F2.8镜头拍摄的。从人物肖像拍摄来说,大光圈定焦镜头有很大优势,新的EOS R5在成像上也更加出色。这将直接体现在“制作精良”层面。但从创作本身和关键来看,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最重要的还是“思想精深”,其次是“技艺精湛”。前者是保证照片的内容和深度,后者保证的是表达的准确性。

显然,什么题材、什么技艺水平和什么制作要求,决定了使用什么摄影器材。假如你刚开始接触这方面的摄影创作,还在纠结选择什么器材,那我会建议你根据经济实力和喜好选择相机,再搭配一支14-105mm F4的高通用性多功能变焦镜头。这基本上就能满足你所能接触到的绝大多数拍摄场合和学习、实践的要求了。假如是正处于进阶阶段,可尝试只使用一支50mm的定焦镜头进行实践拍摄,学习、尝试靠近和融入拍摄现场,以更切身的现场体会感受去拍摄。如果你还在迷茫,我会建议你有什么器材就用什么,不要着急买设备。我认为思想、坚持、学习都比器材重要。多看好的纪实摄影作品,关心身边的题材、熟悉的题材。

刘秀军

熟悉手中的器材,了解它的局限

很多年以前,我喜欢用佳能的EOS 1DX Mark II和EOS 5DSR,搭配的镜头也是100-400mm F4.5-5.6、24-70mm F2.8、11-24mm F4这样的“大家伙”。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摄影理解的变化,我现在用索尼A9 II、A7R IV等更轻巧的相机。不过,因个人习惯和拍摄理念,所使用的镜头仍然是100-400mm F4.5-5.6、24-70mm F2.8和12-24mm F4镜头,只不过品牌换成了索尼而已。

从我个人经验来看,佳能和索尼都是相当出色的相机。佳能相机陪伴了我大部分摄影生涯,耐用、可靠和性能都很好,只要不摔机器,一般不会出故障,而且价格也比较合适。不足是数码单反相机本身的重量太大了,像素也比较低,使用起来就不如索尼微单相机舒服。当然,这是代差,只是索尼先做起来了,而我又是早一批将全套佳能换为全套索尼的用户。

据说现在佳能的微单相机也很不错,只是让我再换回去就太舍不得了。索尼微单相机也不是完美的,用起来比较“娇气”,专业机型中也没有多重曝光和自动接片这样好玩的功能。尤其是高感光度画质方面的表现平平,噪点问题有时会给我带来烦恼。不过,索尼相机在大多数环境中的成像质量确实是很高的,这也是我一直使用它的原因。镜头方面,我常用的是100-400mm F4.5-5.6,变焦镜头用起来很灵活,这个焦段也能让我与被摄主体保持很好的距离。但需要强调的是,喜欢用什么样的镜头,跟自身的拍摄习惯、创作理念和拍摄环境有直接关系。相比之下,我认为熟悉手中的器材,了解它的局限是拍出好照片的必要条件。器材选择也应当以拍摄题材、想要实现的影像效果、作品输出的具体要求来决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人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和短视频,这个无可非议,它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激发人奋起直追的现实动力。但作为纪实摄影师如果天天琢磨着拍网络视频蹭流量就有点“不务正业”了。这种哗众取宠和追名逐利的做法不适合纪实摄影师,所浪费的时间和精力会让你在纪实摄影这条路上越走越难,更不会拍出像样的作品。这并非是反对纪实摄影师玩网络营销和拍短视频宣传自己,那是很不错的娱乐,拍好了还能有不错的收入,而是希望有志于向纪实摄影发展的各位能明晰自身追求、发展方向和合理地分配时间精力。

王卫光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来选择

关于摄影器材的选择,我的看法是,目前生产数码相机的厂家很多,相机的发展日新月异,每款相机也都有特点,但实际上差别不大。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来选择。我曾使用过EOS 5D Mark II、EOS 5D Mark III、EOS 1DX Mark IV、EOS R3、EOS R5和EOS M6 Mark II。镜头选择主要考虑实际的拍摄需要,通常使用28mm、35mm的镜头。

纪实摄影在拍摄时需要表现和交代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联,生动的纪实画面中不仅需要有人的存在,环境在构图中也是必要的元素。因此,在构图中往往需要包含适当的背景,28mm或35mm焦距的镜头都较适合。有时需要弱化背景突出人物,有时则需要背景和人物相呼应以强化影像语境,我的感觉是需要通过灵活变换拍摄位置和角度去感受不同的影像结果,因为即使是同一个环境,灵活变换拍摄位置和角度也会完全改变影像呈现的效果。

在纪实摄影中构图始终是非常重要的,掌握构图时不能简单地死板套用黄金分割线,重要的是摄影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清晰地看到图片中物体和人物的比例关系、影像语境的趣味点以及把握瞬间即逝的机遇,这样可以取得影像的多样性,成功概率会大大提高。

纪实摄影的实践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对于主体人物占据主要位置的画面需要征求被摄者本人同意,如将用于商业用途,还需要与被摄者签订肖像使用权许可书。对于群体社会活动的拍摄和街拍,我通常会提前做准备,争取了解事件的背景和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街拍具有突发性的特点,通常无法预见。因此需要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锻炼自己敏感和快速反应的能力。有时也能预见你期待的画面出现,但这需要守株待兔,其中也包含了运气的成分。

纪实摄影具有的社会属性和不同时代的记忆,影像具有难以再现的唯一性。通过纪实影像讲好故事应该是为了体现影像的真善美。所谓“真”就是影像的真实性,而不是编造的,真实的故事和生动的题材能够留存,能够触及人的心扉并产生共鸣。“善”应为心存善良和阳光去观察事物的本质。“美”即为扎实的影像会说话、会打动人,传递正能量并影响人们。比如,我2018年参与策划中国、巴西百年“第一街”(北京王府井大街和里约热内卢科帕卡帕纳大街)的项目给我感触很深。两国民众看到不同国度的百年大街变迁,在对比中得知百年前的王府井大街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百年前的科帕卡帕纳大街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影像讲述了两国的故事,展现了时代变迁中的生活细节,增进了两国民众的相知和友谊,摄影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并在观众心中产生共鸣。

关于摄影实践,我的感受是无论拍摄什么题材,首先需要进行必要的学习,要了解所拍摄题材或事物的内在规律,这样才能提高拍摄的成功率。我曾经拍摄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的击剑比赛,由于从未拍摄过这类运动题材,我发现打在运动员身上的光线很强,所以大幅度降低曝光补偿,避免曝光过度,同时观察击剑运动的特点和精彩瞬间在哪里。在拍摄海上冲浪时最重要的也是观察,比如冲浪人顺利站上滑板后的下一步会做出什么动作。冲浪人挑战的是在变化的海浪中顺势滑出一个接一个旋转动作,其在海浪飞溅的瞬间要平衡重心,做出优美的动作,既惊险又令人叹为观止。一张好照片的产生一定是因为它可以打动人心,这应该就是摄影的魅力。

崔小曼

从使用习惯和拍摄需要出发进行选择

我拍摄的题材很广泛,除了纪实摄影,也会拍风景什么的。器材从使用习惯和拍摄需要出发进行选择。比如拍摄舞台画面时,我会希望相机和镜头的防抖性能好一些,所以会选择70-200mm F2.8等具备光学防抖的镜头,以及EOS R3这样的高性能相机。当然,像这类旗舰级相机,功能和性能基本上可以覆盖绝大多数拍摄题材所需了,但如果佳能能把EOS R3的像素数量再提高一点,那将更符合我的需要。

对于想尝试纪实摄影的初学者,我建议是从扫街开始,选择体积越小、速度越高的相机越合适。比如我常用佳能的EOS M6和EOS M6 Mark II扫街,这些机器体积小,还能换镜头,自身目标不大,很难引起路人注意。再有就是稳定性好,整体表现很可靠。如果你想深入尝试某一类摄影(包括但不仅限于纪实摄影),建议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能买多好就买多好。

摄影发展到今天,很多都在随着技术发展改变,这世界的潮流也在发生变化。像现在有更多的平台和更多的人去用视频影像进行传播和分享,而不是照片这样的静态影像去做,这是传播方式的改变和影像应用的拓展。摄影以某个瞬间影像作为记录点去讲述一个故事或一段历史的特点,正在逐渐被大众所忽视。但从艺术表达的角度来说,两者的信息表达方式是有很大差异的。视频通常都是讲述和灌输式的信息表达,其深度扩展范围相对于照片是有差异的。这点在纪实摄影上体现得很明晰。所以,咱们不能将纪实摄影作品或者其他摄影门类的艺术创作与短视频直接对比,这是两个范畴。

摄影绝不是拍照片这么简单,有切身感受才有更深刻的理解,才知道要拍什么。摄影师要潜心深入生活中去,以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事物的理解去创作,孜孜不倦地探索才能让自己真正地走上职业摄影师的道路。

郑龙华

天猫网摄影器材够用就行

我目前使用的是佳能EOS 5D Mark II和EOS 5D Mark III数码单反相机,镜头配的是“大三元”,也会随身携带一台徕卡数码相机。在所有镜头中,我最常使用70-200mm F2.8镜头,它能让我更好地控制画面元素,使之简洁,主体更加突出。对相机的选择,我的态度一直都是够用就行,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创作上,把控好人物的表情和画面表现形式等。由于我是一位“无手摄影师”,创作时操控相机的方式是比较独特的,以至于很多功能无法使用,对相机只能进行简单操作。听说佳能EOS R3有了眼控对焦系统,可以根据眼球动作控制焦点位置,对我而言是很实用的功能。不过我还没用过,所以也不确定是否能如所想的那样方便。对摄影器材,我是希望能尽可能简单和智能化的,但这在现实中有些困难,厂家很难会单独为我们设计产品。

摄影一直是我所热爱的事业,我也一直在思考创作方向,该如何作为才能把摄影的记录功能发挥到极致。比如,专题性的摄影题材,应当选取具有故事性的社会热点,由多幅图片围绕主题(故事)去交代一个侧面或一个细节,图片与图片之间要有内在联系,要能构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要有简洁文字说明与每个画面形成互补。关键还需要有一幅或几幅能抓人眼球,又能概括主题的主打图片。如果单幅图片相当于文字新闻中的消息,那么专题摄影就相当于文字新闻中的调查、评论。因此,专题摄影是纪实摄影中最具深度和高度的报道是题材,是摄影师针对一个社会问题、一种社会现象、一类社会族群等社会形态,进行长期深入调查和采访后,以摄影为手段,加上适量文字,真实生动反映事物(人物)发展进程或结果的影像志。

确定选题是专题摄影成功的关键。摄影师要对所确定专题的社会价值、历史意义进行分析。只有拍摄既有社会价值,又有故事性的题材,加上自己熟悉并深有感悟的题材,拍摄才得心应手。当选题确定后,详实的拍摄计划和充分的案头工作至关重要。优秀的纪实专题摄影,往往是通过别致的构图,独特的光影来呈现的。因此,表现形式要新颖,手法要多样,情节要感人,拍摄要细腻。

尤其专题中的图片之间有内在联系,能体现叙事的整体性。比如,把握结构的统一,让专题的结构可以内含递进关系或并列关系,画面有机组合,整体呈现出节奏感和协调性;关系的统一很重要,人与事要以主线串联起来围绕主线展开,并注意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联;影调也须统一。图片专题的影调、色彩统一,仰仗于光影、色调等摄影语言合理运用,有助于受众对其人物或事件背后的思考,赋予专题更多的审美价值。但这并不是说一成不变,组成专题图片时要注意图片之间的景别变化、人物表情变化、动作和姿态变化、光影变化。生动的文字是优秀专题摄影的“绿叶”,它能丰富照片的内容和进一步强化人们对视觉效果的感受。

颜劲松

相机适合自己的就好

我目前使用富士GFX100中画幅相机,平时常备45-100mm和100-200mm两支镜头。我觉得相机适合自己的就好,能在你需要拍摄的时候很好地完成工作即可。过分追新、追高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如果是拍摄风光类作品,建议选用像素较高的相机;如果喜欢拍摄人文类和动物类作品,建议使用连拍速度较快的相机。

我目前的主要创作方式是集锦式的摄影长卷,需要拍摄大量的素材来充实自己的创作,即便有更新更好的选择,但GFX100就够用了,没必要再去买更新更贵的相机。唯一的缺点是GFX100的体积和重量都稍大,即便是一机一镜的出行选择,也不如微单相机那样轻省。

蒋澍

相机与画笔一样是创作的工具

我使用的器材基本上都是很老旧的了,都是大概在5年前买的索尼微单和尼康的单反相机,还有徕卡的中画幅相机。镜头则主要使用35mm、28mm、85mm、105mm的定焦镜头,以及24-70mm的变焦镜头。我对于器材的要求是好用就行,关键是成像清晰,拍出来的照片可以放大到两米即可。其他的我没有什么要求,因为相机就像画笔一样,仅仅是创作的工具。我很反对唯器材论,拍什么、怎么拍,拍完以后拿来做什么?这3点才是决定选用器材的标准。很多摄影爱好者往往更注重器材,并认为有了昂贵的器材才能拍出好作品。其实不然,比器材更重要的是摄影者的想法和理念,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断沉淀。

林添福

学会掌控器材,将它发挥到极致

在拍摄“独龙族与半个世纪的爱”的专题时,我使用的是哈苏500cm、903wc相机,搭配了40mm、80mm、120mm和150mm多支镜头。而在拍摄湿版冰花时,则使用的是沙慕尼1010大画幅相机和一支420mm的老镜头。说实话,这是没有办法的选择,因为这些相机和镜头的性能、成像质量都是非常优秀的,所以尽管它们很重、很贵,但也是我所能企及的最佳选择。不过,从我自身的期望来说,还是希望能有更多选择,在保持同样性能和画质的前提下,价格能便宜点,重量能轻一点,最好能增加防抖功能。

从我个人的摄影经历来说,对镜头焦距的选择是随着年龄变化而有偏好变化的。比如在40岁以前,我喜欢使用广角镜头,真是视角越广就越喜欢的那种。45岁以后,开始喜欢使用标准镜头和中长焦拍摄,如50mm和120mm。自己总结下来,这或许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喜欢拍摄有张力、冲击感强、个性张扬的照片。年长之后,开始重视影像的内涵、情感和情绪的变化。假如你对摄影器材选择有烦恼,或许可以参考一下我这点经历。但一定要注意,摄影看的是创意和思想,不是器材好坏。有能力的话,买最新最好的器材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不要让它成为压力,要学会掌控好器材,将它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申云峰

要善于使用小型轻便的数码相机

我的摄影方向主要是纪实和艺术类,常用索尼的全画幅黑卡数码相机RX1R II(内置35mm定焦镜头)和搭配24-200mm F4-6.3镜头的尼康Z7 II无反相机。相比之下,我更善于使用小型轻便的数码相机拍摄,尤其喜欢带翻转屏的机型。这类相机很小巧,隐蔽性好,在拍摄过程中不容易引起被摄主体注意。唯一的不足是这类相机的电池都很不耐用,每次出去都需要带好几块备用电池,有时还会因为换电池而错过想拍的画面。像24-300mm这样的变焦镜头则是更加灵活,取景构图能更加贴近我的构想。显然,我对摄影器材的要求不高,器材并不是创作好作品的必要条件,能满足画质和输出必要尺寸的需求就行。不管是纪实还是艺术类拍摄,大多都在用这两套设备。

我认为,无论是纪实类还是艺术类专题,内容的选择很重要。守正创新,用创作的影像作品遥望远古、丈量历史,让观众一眼就能从中体会到历史感、时光感、现代感。这也是我对艺术类摄影创作的理解和观念。

赵欣

按照想表达的主题去选择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会按照想表达的主题去选择器材。有时候用135画幅的相机,有时会用中画幅相机和大画幅相机。数码的机型和胶片的机型也会使用,甚至针孔相机、宝利来都是常用的。镜头则以标准焦距和中长焦距为主。在创作中我主要看中最终表达的意境,其次才会去看机器的画质等指标。比如在拍摄作品《复活》时,我就同时使用了4×5画幅相机和针孔相机来完成,但最后只选择了针孔相机拍摄的作为最终作品。因为针孔相机的成像效果似幻而真,能充分表达出那种既遥远又近在咫尺的感觉。而在拍摄作品《消融》时则选择了宝利来相机,主要是为了利用其成像特性,在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时光流逝影像。

正如美国摄影师格林菲尔德曾经对我的那样,一生将一件事做好,做到极致是一件很过瘾的事情。所以我才会在艺术类摄影中深耕,在坚持中不断寻找风格和了解自己的内心,不断拓展思路和眼界。但必要时还是建议暂停拍摄,让自己短暂停歇,去思考和学习,再重新出发。

李铁强

没有为你量身打造的摄影器材

我使用的器材非常多,单拥有的各类相机就达到21台,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心情和拍摄内容,在这些不同品牌、不同画幅、不同型号的相机中挑选使用。如果是抓拍的内容多,我会选择体积小、重量轻、连拍速度快的相机。总的来说,我认为每一款相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比如尼康D850,其机械快门声音无法消除。尼康Z9,虽然对焦、高感画质、连拍等方面表现较出色,但像素略低。再比如尼康Z 7 II,虽然重量轻、体积小,但它从待机状态唤醒至工作状态的时滞太大。所以,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相机,也没有能为你量身打造的摄影器材,你只有学会更好地使用它们才是正途。

在我看来,学习摄影或者说想往职业摄影师发展,就一定要先理解“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刚开始学习摄影,模仿是必要的。模仿的目的不是做“搬运工”,而是在模仿中创造、创新,再慢慢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选择高端器材。科技的高速发展,肯定会给学习摄影和完成创作带来更大的便利。我们也没必要让自己被这些技术问题限制和烦扰。

滕彬

量力而行,选适用的设备

胶片时代使用过玛米亚、雅西卡、骑士及尼康FM2、F100,后来换成了数码相机,开始使用尼康D100、D200、D3s,再后来换成了索尼A7R和A7R3,以及富士的 GFX100s。镜头方面,主要用的是16-35mm、24-70mm、24-105mm和100-400mm的变焦镜头,与富士GFX100s搭配的则是32-64mm、100-200mm镜头。不难看出,我比较喜欢用变焦镜头。这主要是因为我主要拍摄以风景为主的艺术类摄影作品,需要有更丰富质感的照片效果,所以高像素是首选,其次才是机身的重量和性价比。镜头之所以喜欢用变焦的,主要是因为爬山涉水不能负重太大,变焦镜头使用灵活,便于携带,还能减少携带镜头数量。

从我目前的使用感受来看,这些相机的散热问题是需要重视的,它们在夏日的户外(地表温度超40摄氏度)很容易就出现过热现象,这将给拍摄带来很多麻烦。另外,移轴镜头的选择很有限,索尼和富士的均是如此。

在选择器材的问题上,还是要量力而行,选择适用的设备,而不是什么都买好的、贵的。其实在成长的路上,器材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所有限制你成长速度和达成目标的,无一例外都是阅历和知识积累的厚度。加强理论学习和知识储备,多与人交流,多看作品和展览,都会让你的水平不断提高。

林铭述

重点看像素数量和防抖性能

目前我主要使用索尼的设备,常用A7R系列高像素机型,如A7R IV和A7R V等。镜头用的也是索尼G大师系列的16-35mm、24-70mm、100-400mm,以及一支12-24mm F4的G系列镜头。这样的器材配置具有更多视角和空间方位的拍摄可能。

通常我先使用超广角和长焦距镜头拍摄,交代环境、故事要素,以及突出主体,再回到中间焦段(如35mm、50mm等标准焦段)抓取平实的自然视角,去展现细节或者是突出表现某些构成元素。这通常会与我在整组作品或者是展出作品的选择、排序相一致,可视为我在进行艺术类摄影创作时的构想方式和思维逻辑。

在众多相机性能参数中,我最看重的是像素数量和防抖性能。高像素可以拍出细节更丰富、细致的照片,也便于后期制作和裁剪。相机和镜头的防抖性能则可以让我在许多场景中不再需要使用三脚架,这会让拍摄更加轻松、便捷。

在艺术类摄影的创作中,有许多与商业类摄影共通的地方,比如我主要拍摄的建筑主体,就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定制型建筑作品拍摄,其二是艺术表达为重的建筑作品拍摄。前者就是商业摄影范畴,你必须完全尊重甲方的意见,并尽可能体现出自身的艺术水平。后者则是天马行空的艺术表达,完全遵照自己的主观意向创作。

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摄影发展方向。中国有丰富的建筑资源,千年的古建筑以及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比比皆是,你完全可以从家门口开始,重点拍摄城市的文化地标建筑,如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大剧院、CBD商圈等。

徐淑凯

要注重镜头的选择

我使用的器材会根据不同项目决定,一些特殊项目会用到大画幅与数码后背组合,比如仙娜P2、P3,镜头是罗敦斯德的45mm、90mm。普通项目较多使用佳能EOS 5D Mark IV和EOS 5DSR。在拍摄建筑和空间项目时,多使用佳能17mm、24mm、45mm移轴镜头。

在拍摄中我比较注重镜头的选择。比如拍摄家具,我会倾向于用24-70mm镜头,因为比较灵活,广角与中长焦变换比较方便。

拍摄空间设计的时候比较喜欢用广角移轴,可以使图像的视觉更有张力。不过,在拍摄中体验感比较不好的是联机拍摄的问题。比如我所用的几台佳能相机,联机拍摄时经常出现USB线缆脱离接口断开连接的状况,手持拍摄时还会经常性接触不良,导致图像无法传输。

现在我的团队里每年都会有新人前来工作或实习,有些是我的师弟师妹(有摄影基础),也有些是对摄影产生兴趣的。我建议每一位没有扎实基础的新人先读摄影史,了解一下什么是摄影,再有精力的话就读一读美术史作进一步认知提升。再者是强调商业摄影需要不停地练习构图,不断给自己设置目标。

比如反复使用各种焦段(17mm、24mm、35mm、50mm、90mm)进行构图和实拍。下一步就是灯光的使用练习。可以先从灯数量少练习到灯数量多,目标是能够用十几盏灯打出自然光的舒适效果。如果你有心成为职业的商业摄影师,那这些技术必须掌握得炉火纯青。

付增凯

器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稳定

在商业摄影中,对摄影器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稳定输出、别出故障,进一步的要求就是像素。作为商业摄影师,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客户对照片的放大需求。市面上的相机功能都各不相同,有的是连拍优势,有的是像素优势,有的镜头选择丰富。但是,没有一位商业摄影师会选择一套不合适、不满意的设备去试错,尤其是在客户面前就更是如此。这是商誉和口碑问题,更涉及许多人的工作付出和资金投入。

另外,摄影器材对商业摄影来说只是工具,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和先进,而商业摄影又是一个题材涉及面非常广泛的摄影类别,从本质上说,商业摄影师是可以使用任何品牌和摄影器材去完成拍摄的,关键在于是否合适。比如我拍体育广告,就需要对焦、连拍快的机器,常常会遇到连拍快的机器,像素满足不了大幅面广告的需求,而像素高的机器,连拍又受限,所以只能从一堆选择中选择一台相对适合的。

文章原载于《中国摄影报》·2023年·第47期· 6、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