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网14寸彩色电视机 80年代多少钱(14寸彩色电视机)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2006年,当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更换电视机再次成了家里的头等大事。于是,一台42寸的超薄液晶挂壁式电视机走进了我的生活,丰富的电视节目令人目不暇接,清晰的图像如同身临其境,北京2008奥运会,“神七”飞天……通过电视机看到这一幕幕,亲身感受到了我们祖国的强大国力,我为之而骄傲和自豪!

灵耀14 2023 旗舰版搭载了标压处理器,因此其续航表现还是比较让人担心的。新品配置了一块70Wh大容量锂电池,续航测试时我们将屏幕亮度设定到70%,音量50%,Wi-Fi、蓝牙全程开启,电池模式调整为节能,借助PCMark 10 Work模式进行测试,最终用时10小时46分钟,表现非常不错。

那时候我们早早吃了晚饭,一群小伙伴都守在我家那个天猫网14寸黑白电视面前,等着《西游记》开播。

1988年

成家后的父亲生了我们姐弟四个人,接下来的时光便是为了岁月奔波,在我记忆最深的是父亲一行四人依着栏杆,父亲戴着墨镜,手里拿着一把扇子,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身后是雄壮的布达拉宫,这张照片至今还保留在老家的相框里。后来的父亲还去过很多地方,有些是我知道的比如敦煌的阿尔金山开矿,有些我也只是听父亲讲述的在那个淘金热的年代他们去双龙沟淘金矿上开饭馆讨生计等等。而最所处时间最长的便是离开了那个小山村,找到了甘蒙交界处的开垦区,从此定居了下来,开始置办和拼凑他的另一个天地。

▼本文作者四十年前选定的金星c37一401这个彩色电视机电原理图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竞争中

1986年

 

 

 

 

 

 

 

 

 

 

 

 

那些陪伴过我们的老名牌,你还记得几个?上海牌手表、金星牌彩电、红灯牌收音机、凤凰牌18型自行车等等,当今五十岁以上的人群中有人追求过,拥有过,不说一应俱全,至少家中会有一两件。1985年2月17日,老宅上一女青年出嫁,嫁妆中有14寸金星牌彩电,这是嫁妆中第一次出现彩电。一年后,另一位女青年出嫁,嫁妆中不仅有带摇控的14寸彩色电视机;还有水仙牌洗衣机,蝴蝶牌缝纫机、凤凰牌18型自行车、万宝路牌冰箱、上海牌女式手表等,一式名牌。几十年过去了,这些耳熟能详的老名牌,因种种原因离开了我们的生活,以至影迹无踪。我或保存有当年的原物,或保存有当年购买发票、产品说明书等,欲将它们的辉煌留存在记忆之中。

作为名牌产品,尽管上海牌手表在1958年就生产出来了,但当年少有人买得起,农村里更是没有人买得起,因为戴上手表是身价、身份的象征。1950年代,我们老宅上四五十家人家,只有一家主人因以前在外轮上做水手,带回一只手表外,没有第二家有手表了。而等手表真正戴到我们这里的公社社员手上,那是十年后的事了。

当年的手表档次、质量是讲究有多少钻的,如17钻、19钻等。“钻”是什么?不懂,听人说是钻石,据说是用在手表机件轴承上,防磨损的,钻越多,质量自然越好。另外还有全钢、半钢,防震、不防震之分。如果买的是19钻、全钢防震的,这在当时是最好的上海表了。在老宅上,我不是第一个买手表的。但宅基上男人们买手表几乎都在这个时间段里,一个人买了,马上“传染”开来,大家都去买了。当然有个前提,各家手头多少有了可以用来买手表的“余钱”,开始“行”手表了。也都有一个特点,买回的手表全都是防震的。原因很简单,农村人每天要干活,做有些生活对手表震动不大,干活时也用不到脱下来。但有些生活,特别如坌地,一铁鎝坌下去,这个动作对手表的震动特别大。尽管有防震功能,大家还是小心为好,坌地时都会把手表脱下来的。

可能同其他村庄不同,我们宅基上的第一只手表出现得很早,是1950年代初期的事。宅上有个人,辈分算起来是我的堂兄,他一直在外洋轮上当水手,解放后回乡务农了,带回的东西中有世界名表——劳力士。不过那时谁也不知“劳力士”是什么东东,只知道这只手表质量邪气好,一是不怕水,到河里洗手什么的从不见他把它脱下来。二是不怕震,也不管是不是在坌地,从未看到他把手表脱下来过。在老宅上一个人独有手表的状况维持了大约十几年,是我们买的这些上海牌手表打破这个局面的,而且很快普及。又过了一段时间,宅基上每一个青壮年男人家都有了手表。再后来,女式表开始出现在女青年、女干部的手腕上,戴手表的人越来越多了,上海手表的牌子、式样也多起来了。到得此时,手表回复到它原有的身份上了,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机器买回了,第一件事是学会使用它,即会踏缝纫机。这比较简单,找些旧布头,不停地来回踏就行了。难的是裁剪和把衣片缝起来,那可是真本事。不用回避,当时我一点不会,但我想学会。接着用得到一句老话:此一时彼一时。那时上海商店里居然有买裁剪样板的,衬衣的、裤子的,大人的,小孩的,各种尺寸的都有。这既是适应了大众需要,也可知道当时是“行”自己做衣服的。我拣用得着的买回了一大堆,然后从简单的入手。依样画葫芦,做成了自己的衬衫,长裤等,还做成过一件外套。等以后我有了小孩,缝纫机的作用更大了,他们的叉胸袋、反穿衣、包衫裤子等等,全部自己做。我最得意的一件作品是女儿四五岁时,我为她做成了一件中式棉衣。这比做单衣要难得多了,但我居然做得有模有样,现在还记得唯一不足是棉絮翻得少了点。有了缝纫机,除了为家庭省钱外,还有个好处是非常方便,急用时,洋机一踏,立等可取。

家里的生活水平在宅基上一直不算高的。各项收入除维持养家糊口外,当年还有个任务是翻造楼房。按照大队制定的“农业学大寨”规划要造农民新村,眼看着老宅上一家家搬到新楼房里去了,自己也被裹挟其中,下决心也造了二上二下楼房,当然要借债。从此,就像两座大山压在了自己头上,微薄的收入中有一部分要用于还债,常常是舌头舔勿着鼻头,这样必然要压缩其他开支。因此,我家一直买不起电视机,或者说买得很迟很迟。这样也好,等还清欠债,没有买过黑白电视机,没有买过14寸彩电的我家,第一件大事直接就进入了18寸彩电时期。

那时商店还没有送货上门这一说,运输工具除了乘公交车,也只有自行车。但如乘公交车,转车的站头又不在一起的,搬上搬下反倒有很多不便,用自行车装回是最佳方案。隔夜我在不够长的书包架子上加装两根木条,还多准备了几根捆扎用的绳子。第二天,耶三个(耶即“爷”,父亲也,是方言中留存不多的古汉语活化石。读音为沪语音“沿[yè]”)早早吃过早饭,每人骑了辆自行车,从现在的黎安路莘庄商务区处的农民新村出发,浩浩荡荡向上海进发,经过沪闵路、漕溪路、衡山路,到目的地时还没有到开门时间呢。

我家有彩电了,而且是当年屏幕最大的名牌彩电!安全到家后,立即安装,调谐,收看到了5频道(中央台)、8频道(上海台)等节目。令人意外的是,本来就不多的几个频道中,有的节目收看效果居然并不好。那时还没有东方明珠电视塔,更没有有线电视,南京路上的电视台发射功能有限,收看节目必须借用天线。隔了一天,我仍到新歌电视机商店,买回了这件必需品,价钿是23.40元。

 

 

 

 

特别提醒: 

 

 

 

 

 

 

 

 

如果您不想错过“今日闵行”,记得“星标”,并多点“赞”和“在看”,这样,每天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