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网络点播机如何接活与网络点播机怎么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网络点播机如何接活,以及网络点播机怎么用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一部非典型性北漂“自述”_《我在他乡挺好的》编剧专访

作者|椰子树

异乡人上演的戏剧真实,

是最能够打动普通受众的点。

手持镜头画面:呼啸而来的地铁,上下的人群、拥挤的车厢。这是绝大多数一线城市“打工人”的日常,也是《我在他乡挺好的》中主人公的日常。

2021年,在献礼大剧、强情剧和狗血玛丽苏剧的四面夹击当中,一部刻画“北漂”人群的都市群像剧《我在他乡挺好的》居然杀出了重围(以下简称《他乡》)。

《他乡》7月19日上线,截至目前超前点播更新至第10集。根据云合数据,《他乡》正片有效播放市占率一直稳定在前三十,且时时因为引起讨论热点而被拉高。全网舆情上,《他乡》的舆情热度稳定在全网TOP10的上下。

豆瓣口碑更体现了作品的出圈,《他乡》播出后在豆瓣上开分8.4,目前稳定在8.3,在今年全网剧集中排名TOP5,与《叛逆者》在同样的水平,这是近几年来国内女性群像剧未曾企及的分数。

如前所述,它在取得这样成绩的同时,竞争对手要么是献礼大剧、强情类型剧,要么就是有流量“有市场”的“女向剧”。

《他乡》整体风格偏日常,但又不乏有极致的一面,这正是诸多人真实生活的缩影,崩溃与自我鼓舞经常并存着。这不仅仅是投喂给观众的作品,更是创作者写自己的本心、写给自己的身边人。

Data ENT数娱采访了该剧编剧虢爽,成为了全网第一个关注这部作品创作历程的媒体。虢爽说,故事最初并非是瞄准了“女性群像剧”,而是在创作过程中最终呈现成了目前的样子。在之后的创作中,与外界想象中的很多预设也不太相同。

去年十月份筹备,今年7月上线

半年成就豆瓣口碑最高女性群像剧

反常的快速、高效,是《他乡》的第一个超出常识的地方。

虢爽介绍,《他乡》故事的缘起还要追溯到去年的疫情,大家都被封闭在家的日子。

2020年6月份前后,北京疫情有些反复,因此《他乡》的另一编剧孙麒珺被困在东北老家难以返京。“我们都属于很多年没有长时间在老家待过的人,以往过年回去可能两三天就走了”,虢爽说,“以前没有认真去想过这些问题”,而当时孙麒珺在家待了半个多月,天然地对老家的变化有了一些感触。

虢爽、孙麒珺二人都来自东北,且都在北京待了十几年,对于“他乡”、老家有很大的发言权。当时虢爽人在北京,二人就开始在网上聊,关于“老家的一些变化、在北京十几年来心态上的变化,然后才想说这个东西或许可以做一个故事出来。”

至此,二人最初的想法有了萌芽。但真正完成故事大纲、写出第一集剧本,则是在几个月之后了。“大概在10月份出了第一集”,虢爽说,一集多之后,片方的策划团队开始加入,大家很幸运地在大方向上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很快,“后来大概一起做了两三集剧本,才有平台的编审开始加入”。

大约在十一、二月份,导演李漠开始进入这个团队。当时故事的前三集剧本已经基本完成了,“后面的几集剧本大概也有了,只是还没有进行修改”。虢爽说,导演在专业性上做的很好,一个70分钟一集的故事,节奏很重要。在尊重现有故事的基础上,“导演进来给了好多剪辑上的意见”,整个团队也随之很快的调整节奏、剧情,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2月份开机,5月份左右杀青,7月上线,从写出大纲到正式上线,《他乡》不过半年多,2021年口碑最好的女性剧,只用了一部网络电影的时间。

项目周期紧、团队大方向一致,最终有了这个“点灯熬油”做成的项目。

工作已经很累了,

谁下班后还愿意看北漂的故事?

主创、片方、平台“每个人都害怕”

《他乡》的第二个非典型,是内容的“非主流”。

与市面主流的女性剧相比,《他乡》写的是“有点丧”的北漂故事,没有流量明星、没有霸道总裁、单集时长70分钟、人物的“接地气”…每一项都是对市场常识的挑战。

在故事上,人物的塑造是最出彩又是挑战最大的地方。编剧首先是在努力建立一个真实可信的平凡人物。

对于绝大多数漂泊人群来说,乔夕辰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在一线城市,几乎一半工资都用来租房、每天单程通勤1小时以上、勤勤恳恳上班加班,普通且平凡。

但是故事里不仅描述了她的这点平凡。在最好的朋友坠桥身亡之后她依旧要继续自己的生活,在遭遇黑心中介骗钱后只能硬着头皮找房搬家,在亲戚来北京看病时每天5点起床挂号,这些都构成了乔夕辰,在编剧虢爽眼中,“她能代表绝大多数我们想描述的人”,平凡但坚韧。

“胡晶晶甚至是早于乔夕辰出现的”,虢爽说。很多作品都会设置这种“扳机”一样的角色,后来故事的展开也是由晶晶引起的。

然而与其它作品不同的是,晶晶的角色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功能性上,而是随着剧情展开愈加丰富。虢爽说,最开始设计的时候,晶晶只是出场就死了,由她的死来引发所有的情感和故事。

“我们做完这个结构之后吧,重新去推导晶晶死亡的原因,结果这个人物越来越丰满,我们在她身上投射了太多的情感,只是死掉太可惜了,所以就把原来三个女人的设定扩展成为四个,才有了现在的群像。”

晶晶身上,人物和整个周遭环境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在她的死因一点一点被揭开的过程中,连她最好的朋友们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她经历着借贷、抑郁症,编剧们甚至把心甘情愿当备胎也加在了这个女孩身上。在胡晶晶一个人身上,大家其实可以看见许多社会事件、现象的缩影。

越是看似平常生活的故事,越是难以把控。虢爽告诉数小娱,比较难的地方有两个,一就是需要挑出有代表性同时具有共性的素材,第二则是需要考虑到现实与戏剧真实间的平衡。在创作的时候,编剧“并没有特别采访谁”。

“虽然我们可能写的是北京这个地方,但是策划团队会有更广阔的参考范围。比如说广东、长沙、杭州或者更广泛的。我们希望把格局放大,想要做的是所有漂泊在外之人的状态,所以这些素材还是挺丰富的。”

虢爽反复强调,平台和片方提供了非常正面的支持,理解这部作品的选择,同时提出了可以优化的方向,在满足走心的同时尽量对市场友好。

虢爽说,最后上线之前,“我们、片方、平台,每个人都害怕,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么做的风险,但最后还是决定尝试一下,平台确实给了很大的宽容,他们其实冒了很大的风险。”

美剧模式、剧情克制

框架之下,创作如何“放飞自我”

主要人物立住、基本素材具备,《他乡》还要解决的另一件事是,12集的剧集,一集70分钟的时长,怎么做会好看。

不同于以往普通电视剧三四十集,一集40分钟左右的形式,《他乡》的形式类似于欧美剧中的限定剧模式,而虢爽此前几乎不曾涉猎过这种形式。

以往的剧集写作中,情节结构都是以集来分的。“比如说前2集、前3集到什么节奏,前5集、8集、10集怎样,15集到17集要怎样,都是这样的结构。但现在单集70分钟,其实相当于单集内要完成一个事件,甚至是一个主题的起承转合。”

这对虢爽和整个团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之前也走过弯路,比如说一集的量写出来过于多了,或是想要表述的东西太多了,最后写不完。以及会在情节上有点拖沓或者节奏上不太好,这种情况都出现过,都是后来慢慢调整过来的,大家都在适应。对事件的筛选、情节量的多少,都需要探索”。

后来经过平台建议,团队开始尝试把形式定为每一集一个小标题,“再包括前面的小剧场,后面悬疑线的铺设,都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框架。”胡晶晶的死亡线就是剧集唯一的悬疑线。这个线也是全剧的“钩子”,对外部结构、内在剧作都有一定的作用。建立了这个框架之后,再慢慢去把控节奏。

音乐包装上也一定程度上遵循了这个原则。“我们最初是想每一集做一个主题曲,每一集根据主题选一首音乐”,虢爽说,“后来制片方也很认真地找了奔跑怪物(音乐公司),包括这次总监是段炼老师。他们从专业的角度说,首先每一集一个主题曲就会造成统一性不够高,而剧集是需要统一性的,这一点我们是认同的。然后就变成了可能两三集一个大的主题配乐,整体的音乐部分也做了一个总的包装。”

影像上,故事以冷静克制的风格进行着。

从第一集胡晶晶生命戛然而止的暂停,到后来三个姐妹忍痛的接受、再到后来每个人琐碎生活中的一切,整部剧集几乎没有强行共情的场面。这和剧集主题息息相关。

有一场戏是在停尸房,三个主角去认领挚友胡晶晶尸体的片段。和以往剧集中嚎啕大哭在镜头面前释放情绪的做法不同,三个女孩流露出来的都是隐忍、无奈,是“含着”的痛和眼泪。第二天各自又回到各自的生活。“人的生活是永远在继续的”,虢爽说,这种冷静克制的情绪几乎是一线城市“打工人”拥有的常态。崩溃的场景固然有,只是存在于生活的间隙。

故事中的几个主角都有这种共性,无论是从东北到北京工作的四个女性角色,或是在北京出生深圳长大、北京出生到国外留学又回到北京的两个男性角色,“共性首先都是漂泊的人,其次我们希望他们最后能被归结为那类平凡且勇敢的人。”

“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他乡》在宣传中曾出现过的一句话。

这也是剧集的主题。这又要说回故事的缘起,虢爽说,“当时就觉得和老家很多朋友之间很陌生,多年也不怎么联系。但你会发现他们过得也很好,他们会觉得你在北京过得很好。”

“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能想明白自己要什么,在哪都无所谓。生活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只有心安的地方才是家。

穷不是接地气,贴近生活才是

豆瓣刚开分的时候,我以为是刷的

这是编剧虢爽比较少有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这次之后,她“稍微坚定了一下做这种题材的信心”,但她并不想标榜自己和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

“还是需要能引起绝大多数人的共鸣”,虢爽说,“不是穷就是接地气,还是要有意义”。

《他乡》豆瓣开分8.4,让虢爽很意外,因为开头两集包含了主要人物的离世,以及大家去接受这个事实,“挺压抑的”,但是反馈出来之后大家反而很宽容,“甚至共情的人也很多,这个是我们相对比较意外,但也确实很开心的一件事情。”

当然,《他乡》并不是一部致郁的剧,编剧们也希望能够带点甜。比如说其中的爱情戏份,之前有人问过虢爽,为什么要有爱情戏?“我说为什么不可以有爱情戏?北漂的人难道不能谈恋爱吗?”她笑着说。

“我们所有爱情戏的原则,第一还是要符合整个戏的风格,第二就是希望爱情戏能给这部戏比较压抑的一些生活感受里加点甜,因为生活不能只是苦,现实生活也不只是苦,其实是有甜的。”

回顾《他乡》的整个历程,这个项目几乎集齐了“不合常理”。一般项目,是制片人搭盘、平台定制或自制,最后才会找到编剧“接活”。《他乡》则是由编剧原创,创作者一路见证作品上线,故事没有狗血剧情,项目也没有撕逼挣番,没有乱换编剧,没有前人挖坑后人填。半年时间,一部豆瓣8.3的剧平平稳稳的上线了。

数娱问虢爽,你已经写过很多类型的作品了,《他乡》这么顺利,为什么?

“因为命好”。

-END-

运营 | 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