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调味瓶罐 带盖罐(调味瓶材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调味瓶罐 带盖罐,以及调味瓶材质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一起了解中国古代茶具的演变史!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茶的地方就有茶器。

一般来说,生产茶叶的地方,也有生产陶瓷;或者说,生产陶瓷的地方,也生产茶叶。

“有好茶叶的地方,多产好瓷。瓷与茶难解难分。”——《瓷行天下》

要探究中国茶具的演变,必然要先探寻中国茶叶饮用的发展。

我国的饮茶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西汉至六朝时期的粥茶法唐至元代前期的末茶法元以后的散茶法

在茶作为饮品的初期,很少有专门的茶具,一般是食具、酒具和茶具混用。当茶叶生产和饮用发展到一定阶段,专用的茶具就出现了。随着饮茶风气的日益盛行,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茶具逐渐发展成为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特殊用品。

古代使用的陶瓷茶具,随着审美价值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在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很大的不同。

唐代之前的茶具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华夏大地上的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

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也就是把制陶用的黏土,经水湿润后,塑造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用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使之烧结成坚固的陶器。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罐

 

而瓷器的产生与发展和其他器物一样,有着由低级到高级、由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一般来说,瓷器应该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是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主要表现在使胎质呈白色;第二是经过1200℃以上的高温烧成,使胎质烧结紧密,不吸水分,击之发出清脆的金石声;第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国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到公元2世纪的东汉后,特别是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的烧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东晋越窑鸡首壶

 

 

南北朝 洪州窑莲瓣纹青瓷托盏

 

唐代陶瓷茶具

唐代,制瓷业有了飞速发展,通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制瓷业的特点,邢窑白瓷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和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唐代,白釉葵口碗

 

在制瓷工艺上,唐代在烧制工艺中普遍使用了匣钵装烧,虽然匣钵开始使用的时间可能早于唐,但大量使用并作为常规工艺是在中唐以后。唐人烧制出了高质量的白瓷和青瓷,也为宋代名窑的出现提供了工艺条件。

唐代茶业兴起,也推动了茶具的长足发展,人们饮茶不再单纯地追求解渴等表面功能,达到了“品饮”的高度。饮茶用煎煮法,即先将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米粉之类的东西制成茶饼,饮用时将茶饼捣碎,加入葱、姜、橘子皮、薄荷、枣、盐等调料煎熬,然后将汤汁注入茶碗中饮用。

此时茶具主要以瓷器为主,一般用碗。

唐代生产了一种茶碗,叫做“瓷瓯”,是一种当时很流行的茶具。在造型上,瓷瓯比碗的尺寸小,器身较浅,口阔而撇,适于饮茶。

 

唐代,白釉碗

 

 

唐代,越窑青瓷碗

 

 

唐代白釉瓷茶杯,馆藏于海南省博物

 

 

馆唐代,越窑青瓷瓯,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唐代生产茶碗的有七大名窑:越州窑邢州窑、寿州窑、洪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

越州窑产品主要是青瓷,其釉色最美者如清水般的湖绿色,因为釉色莹润、胎质坚硬,被陆羽赞美为“类玉”、“类冰”。

 

晚唐,越窑青瓷花口大碗

 

邢州窑以白瓷闻名,与越州窑相比较,除了釉色青白差异外,邢州窑碗身比较厚重,器型一般较小且浅,略似斗笠状。

 

唐代,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寿州窑始烧于南朝陈,终于晚唐,主要烧制黄釉瓷和少量黑釉瓷。黄釉瓷主要特征是胎色白中泛黄,釉色以黄色为主,釉面光润透明;黑釉瓷釉面光润如漆,少数呈酱褐色。

 

唐 寿州窑黄釉碗,图源微博@全球博物馆

 

洪州窑从东汉开始烧制瓷器,釉色以青绿釉和黄褐釉为主;两晋时期开始烧制出盘口壶、鸡首壶等,器物口沿及流、柄处施以褐彩,图案装饰除刻花、划花、印花外,还采用堆塑、镂孔等技艺,青瓷装饰以各类各类莲瓣纹为主流;唐代时期生产大量的民用茶具,主要以黄褐釉为主。

 

唐 洪州窑青瓷褐釉实足杯

 

鼎州窑也是唐代名窑,但至今未发现窑址的确切地址,它所产茶碗的质地次于越窑,但胜于寿州窑和洪州窑。

婺州窑以生产青瓷为主,同时还烧黑釉、褐釉、花釉、乳浊釉和彩绘瓷,始烧于汉,盛于唐宋,终于元代。唐代生产的黑褐釉及青釉褐斑蟠龙纹瓶、多角瓶很有特色;五代至宋代有堆塑纹瓶、四柄瓶、粮婴瓶等,造型古朴大方、装饰简朴。

岳州窑烧制的青瓷一般胎壁较薄,釉色明亮,多采用支钉烧法,底足有釉,器物精致,注重釉色,不带装饰。陆羽给予很高的评价:“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

 

唐代,岳州窑青釉碗,馆藏于故宫博物院

 

除了这几大名窑,唐代也出现了许多瓷窑,生产了大量的瓷器茶具,特别是茶碗。

宋代陶瓷茶具

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高峰。

此时窑厂林立、种类繁多,陶工工艺精湛、技法丰富,不仅有著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还有北方的磁州窑、耀州窑,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庞大窑系,地域特色鲜明,工艺水平极高,取得了空前的艺术成就。

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宋代饮茶更加普及,较唐人更加精致和细腻,并且更讲究艺术化。于是宋代茶具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茶釜基本不见了,汤瓶、茶筅、黑釉盏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茶具。

宋代以后也基本不用碗,而改成了盏,即一种比瓯还小的碗,而唐代的茶炉、茶碾和茶罗还继续沿用,宋代茶具的造型和装饰都十分简洁,追求平易和高雅的结合。

 

宋代建窑黑釉小碗,馆藏于故宫博物院

 

宋瓷所创造的新的美学境界,不仅在于对釉色之美和质地之美的注重,且花色也更加多样。

钧瓷、哥瓷、龙泉瓷的油滴、兔毫、玳瑁等都不是普通浮薄浅露、一览无余的透明玻璃釉,而是可以展露质感美的乳浊釉和结晶釉。釉料配方不单纯是稀淡的石灰釉,而是黏稠的石灰碱釉。部分窑口的瓷器还会经多次施釉,利用釉中微小气泡所造成的的折光散射,形成凝重深沉的质感。

 

北宋,定窑白釉内外刻划花蟠螭荷莲纹折腰洗

 

 

宋,青白釉刻花婴戏莲花纹碗

 

 

宋代,吉州窑玳瑁釉撇口碗,馆藏于故宫博物院

 

 

宋代,耀州窑青釉印花碗

 

 

宋代,龙泉窑青釉刻花碗

 

 

宋代,临汝窑青釉碗

 

 

宋代,吉州窑绿釉刻花水波鱼纹碗

 

宋代饮茶也不仅限于品,斗茶成为当时时尚,即比赛茶的优劣,又称“茗战”。而斗茶的扩散,也使黑釉瓷成为宋代茶器流行的风向标。建窑生产的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茶盏熠熠生辉,同时吉州窑的玳瑁、木叶纹和剪纸贴花盏也颇具特色,受此影响,磁州窑、耀州窑、定窑等也纷纷大量生产黑釉盏。

 

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

 

据史料和考古结果得,紫砂壶目前最早出现的记录也是北宋时期。

民间还有传说,说苏轼发明了一种紫砂壶,名为“东坡提梁壶”。

元代陶瓷茶具

元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当时虽然也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但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饮用的方法也已经非常普遍了,因此制瓷工艺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首先是制胎原料的进步,采用瓷石加上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变形,因而能烧造颇有气势的大型器;

其次是青花、釉里红的烧成,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青花和釉里红的烧成表明具有强烈中国气息与风格的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

最后是颜色釉的成功,高温烧成的卵白釉、红釉和蓝釉,是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的标志,从而结束了以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

 

元代,釉里红高足杯

 

 

元代,鲜红釉印划花云龙纹高足碗

 

 

元代,钧窑天蓝釉大碗

 

 

元代,龙泉窑青釉赭斑碗

 

元代中后期,青花瓷器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景德镇成为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因烧制青花瓷而闻名于世。

 

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盖罐

 

因元代统治者尚武,所以当时的陶瓷茶具具有壮硕、苍劲、粗狂、浑厚气质。扁平壶流行。

元代茶壶的变化主要在于壶的流(嘴),宋代的壶流多在肩部,元代则移至腹部。

 

宋代,琉璃厂窑青釉执壶

 

 

元代,青花竹石缠枝莲双凤纹带盖执壶

 

明代陶瓷茶具

明代,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

从品种和数量上来说,景德镇的青花器是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永乐、宣德时期的铜红釉和其他单色釉的烧制成功,则彰显了当时制瓷工匠的高超技术水平。

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严令禁止龙凤团茶饼的制作,散茶饮茶法普及,“改团为散”大大降低了制茶成本,使饮茶普及至千家万户,于是茶具形态也发生了改变。

一是矮身、圆腹的小茶壶十分流行,壶体趋于小巧、秀雅,制作也更加精致;二是茶盏的形与色有了大的变化,小茶壶的变化推动了茶盏的改进,它们都用陶或瓷烧制而成。

 

明成化,青花龙马纹高足碗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明永乐,影青釉划花缠枝莲纹碗

 

 

明永乐,影青釉划花花卉纹碗

 

 

明永乐,鲜红釉印花龙纹高足碗

 

 

明宣德款青花海水云龙纹高足碗

 

明代茶具的制造,景德镇唱主角,在青花的基础上,出现了斗彩、五彩及各种颜色釉茶具。

瓷胎继续沿用元代的“二元配方”法,创造了脱胎瓷器;石灰碱釉基本形成,发明了吹釉法;各种釉上彩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并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彩相结合的新工艺。

 

明成化款斗彩婴戏图杯

 

同时,紫砂茶具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了明代的主要茶具。

相比于前代,明代的陶瓷茶具装饰风格有唐代的富丽,但气势稍逊;有宋代的秀美,但古朴稍逊;有元代的饱满,但更加纤细。总之明代的陶瓷茶具装饰更加“民俗化”,善于从小处着手,讲究细节刻画、构图布局,具有世俗生活情趣,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明万历,甲辰春日时大彬制款宜兴窑紫砂六方茶壶

 

清代陶瓷茶具

明清的茶具从材质上来说,以瓷器为主,且两代的瓷器主要以景德镇为中心。

中国陶瓷的发展,也在清代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进入了陶瓷的黄金时代,不仅创烧了珐琅彩、粉彩等品种,还是颜色釉发展的繁荣和鼎盛时期,代表了中国瓷器生产的新水平,开创了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这个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和民窑都生产了大量的茶具,品种丰富,造型各异,其中从釉色上来说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单色釉(包括青釉、白釉、红釉、绿釉、黄釉、蓝釉、金彩)、粉彩、五彩、珐琅彩、斗彩等。从茶具种类上来说,这时期的主要茶具有茶壶、茶杯、盖碗、茶叶罐、茶海、茶盘、茶船等。

除了茶壶和茶杯,盖碗是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一般由盖、碗及托三部分组成,象征着“天地人”三才,反映了中国人器用之道的哲学观。茶叶罐种类更加丰富多彩,或方或圆,不同形制、不同造型;茶船最初由盏托演变过来的,以承茶盏防烫手之用。

考古资料显示,东晋时期就有青瓷盏托出现。

 

清乾隆款白地矾红彩题诗盖碗

 

 

清乾隆款画珐琅丹凤纹盖碗

 

 

清,芙蓉石光素盖碗

 

 

清中期,蓝色玻璃盖碗

 

 

清,掐丝珐琅带托盖碗

 

 

康熙款青花松竹梅图茶壶

 

 

清雍正款窑变釉菊瓣扁壶 清雍正款窑变釉菊瓣扁壶

 

清代工夫茶盛行,壶泡法以及盖碗撮泡成了最主要的冲泡方式,这种品饮方式也带来了茶具的一大变革。

除了三才盖碗的普及,清代还是紫砂壶艺的鼎盛期,文人铭壶更是精彩纷呈,其中尤其以“西泠八家”的陈曼生为代表。

 

清,宜兴窑紫砂印卷枝纹提梁壶

 

 

清,宜兴窑紫砂壶

 

现代茶具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陶瓷茶具随着我国陶瓷事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全国各地陶瓷基地生产的陶瓷茶具,在传统陶瓷茶具的基础上有了创新,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精美茶具。

近代及现代茶具几乎没有太大差异,就不配图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茶具展品非常齐全,建议大家有时间可以前去一看。

除了各地陶瓷茶具,传统紫砂茶具的制作与发展也十分迅速,宜兴灿若锦霞的五色土不仅塑造了千姿百态的紫砂茶具,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名家辈出的紫砂茶具制作中心。

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6日,宜兴紫砂陶建水紫陶钦州红陶荣昌安陶被文化部列为中国四大名陶。